圆明园第二十六届踏青节开启
4月9日,圆明园第二十六届踏青节开幕。圆明园踏青节以优美的春季环境为依托,以春季户外休闲文化为主线,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踏青节将持续至5月31日。
魏荣康:用木偶传承古今文明
正在上演的戏叫《永乐皇帝观灯》,台上的“演员”身着华服,一招一式大方利落,唱腔念白悠扬细腻。看得入迷了,便会渐渐忽略了这些“演员”的四肢上缚着的提线,有时甚至还会忘了,它们只是木偶人。
历史感和创造力共生 江西景德镇:千年瓷都青春常驻
作为千年瓷都,这里有老窑址、老街区,也有陶瓷艺术村、文创市集;有坚守工艺的匠人,也有创意迭出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追逐梦想,见证改变,也为这座城市带来发展新活力。
千年岩画不容损坏 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近日,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栏目反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部分岩画表面有人为刻痕,保护措施尚需加强。内蒙古文物保护相关部门联合成立调查组赴曼德拉山了解情况,对曼德拉山岩画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藏身沂蒙山深处的木文化“世界”
南美洲的轻木、东非的黑黄檀、老挝的大果紫檀、缅甸的黄金樟和乌木、中国云南的竹化石……在山东临沂,一处藏有46个国家和地区近600种木材标本的博物馆,多年来在沂蒙山区“散发”着传播世界木文化的“芬芳”。
可读,可看,可听 看文艺如何描绘中国乡村之美
作为记录和呈现时代发展的文学、影视及新兴的直播、短视频等文艺形式,也将各自的“镜头”对准了美丽乡村,从不同视角审视着乡村的变化。
“方寸洞天——鼻烟壶精品展”展出251件辽博馆藏文物
“方寸洞天——鼻烟壶精品展”近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共展出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51件,其中绝大多数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为村落历史遗存注入艺术活水
乡村,是人类历史最久远的栖息地。 城市出现后,随着城市文明超越乡村,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移居城市。特别在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
安志顺:一生打遍各种鼓,唯一不打“退堂鼓”
一个年近九旬的长者与你并排而坐,操着一口陕北口音不经意流露出他对打击乐的一片深情,你会不由得被他写满故事的眼睛和幽默风趣的言谈深深吸引。这位长者就是人称“东方鼓神”的中国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安志顺。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条让“兵马俑战车”动起来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天伟介绍,“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早在2014年就制作了一部分,前后共用时8个月。
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年教学成果展演落幕
自9月22日始,140多场线上展播,17场线下展演,力求在光与影的盛宴中,展现中国戏曲学院绵延70年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与育人传承风采。
“铜道·钟仁”国际艺术展启幕 非遗大师跨界推新作《五牛中国尊》
中国铜雕与景泰蓝领域两位非遗传承人朱炳仁和钟连盛首次跨界创作的《五牛中国尊》在京城亮相,为中外嘉宾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小小文化站 作用不一般
在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提起他们的综合文化站,乡亲们都赞叹不已。从2015年到现在,每周一到周五,新华乡综合文化站的“四点半课堂”始终风雨无阻,备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北京立法避免“千店一面”!让牌匾标识各美其美
根据草案,北京市设置户外广告设施时,牌匾标识没必要非得统一样式、色彩和字体,而是要与周边风貌景观“相协调”,要有“创新性设计”。
方言网络文艺别沉溺于“土味”
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激活方言,唤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用艺术架起沟通桥梁 “一带一路”美术展亮相中华艺术宫
在第三届进博会举办之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大型国际性美术作品展览“共同的家园——‘一带一路’国家美术作品展”于11月2日在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
中国曲艺南音受到法国网友喜爱
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近日携手中国曲艺家协会推出“中国曲艺‘云’欣赏”系列活动第二期,聚焦闽南传统文化艺术——南音,在该中心官网和社交媒体平台陆续推出南音代表作品,受到法国网友喜爱和好评。
天上西藏·首届中国西藏网络影像节启动
用镜头记录雪域高原的时代变迁,用光影讲述天上西藏的奋斗故事。19日,天上西藏·首届中国西藏网络影像节在拉萨启动。活动启动后,将面向广大影像创作者广泛征集反映新时代新西藏的壮美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风情的优秀影像作品。即日起开始征集作品,投稿截止到11月30日。
不只是延续与保存,更在于发展——中国民乐界的新探索
正在此间举办的第九届华乐论坛上,中国民乐界人士聚焦当前民族音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分享学术思想,探讨民族音乐发展大计,探索民族音乐新未来。
兰州大学声乐套曲《敦煌廿咏》作品发布
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历时三年创作的声乐套曲《敦煌廿咏》举行作品音乐会,以现代作曲手法和表演方式,首次尝试用声乐演绎敦煌文献。
侗绣技艺传承人杨甜:绣出脱贫康庄道
近年来,同乐乡大力推动侗绣技艺传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运行模式,组织技艺传承人将侗绣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带动当地群众300多户参与刺绣,其中贫困户50多户,侗绣作品被销往国内外,实现了助农增收。
影像与千年古城镇远“邂逅” 助力贵州文旅融合发展
2020多彩贵州·第十三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简称“大展”),于9月27日至10月7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古城开展,2500余幅照片陈列于古城的街头巷陌、会馆院落、文体场馆。
湖北房县“西关印象”开街 古盐道再现昔日繁华
经过3年建设,西关印象修复工程已经完工。走进西关街体验,一栋栋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沿街而建,会馆、戏楼、广场、民宿、古玩、特色小吃店等,一家挨着一家。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即将推出2020年“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上文化周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承办的“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上文化周,即将于9月28日至10月5日在“云端”与法国民众见面。
南京千年古巷熙南里将重现《南都繁会图》
千年古巷熙南里街区将于9月26日正式恢复“笪桥灯会”,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共融,再现明清灯市的热闹辉煌,重现《南都繁会图》描绘的盛景。
影视助力“非遗”出圈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越来越重视,“非遗”逐渐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富矿。在融入剧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让“非遗”的文化魅力绽放出来,成为圈粉年轻观众的引爆点。
扎洛:新一代藏学学者应多关注西藏发展实际
15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第一期青年学者研习营开幕,围绕藏学研究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就提高青年学者实地调研等方面的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挂牌
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南汉二陵博物馆近日挂牌,具体承担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保护和申遗的基础性工作。
吴中民间手工艺“新生代”什么样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在全国工艺美术领域的11个大类中,吴中区拥有10个大类3000余个品种,有50多项民间工艺被列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一股推动民间手艺发展的“后浪”,以百花齐放的态势续写着指尖上的传奇。
上海以多元方式力推“建筑可阅读” 让知名老建筑可见、可听、可读、可品
第二届“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13日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开市,上百种与“建筑可阅读”相关的文创产品集中与沪上市民、游客见面,从最初扫二维码呈现出的建筑人文历史,逐步向根据资源特色开发的文创产品发展,上海滩上一座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借此“活”了起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长城谣》歌诵会:让传统文化搭上实景演出的快车
当前背景下,实景演出遇到新机遇,而传统文化传承则是亘古不变、常谈常新的话题,《长城谣》的演出对于表现长城文化的成功,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借鉴。
又是一年教师节 看古人如何尊师重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让我们开启“时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师的礼仪和故事。
VR版《荣宝斋珍藏》亮相2020年服贸会
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发展规划的文化服务专题展中,荣宝斋出版社携手中图云创公司打造的VR版《荣宝斋珍藏2》亮相展区,通过3D建模技术再现了清代著名画家王原祁、王敬铭的《皆山园图卷》,数字化技术让艺术图书获得了向大众传播的新机遇,更方便、快捷地向大众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工艺现代创意展在呼和浩特开展
展览分为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意两个展厅,设置服饰、纺绣、图画、纸艺、器具、生活随行等14个展区,1000多款参展产品展示了近年来内蒙古各地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
“岁稔年丰黍稷香·重农固本国运昌”北京先农坛举办秋收仪式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于9月5日举办以“岁稔年丰黍稷香·重农固本国运昌”为主题的秋收仪式,带领公众体验丰收的喜悦,领会农耕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