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游戏、巴士党课……这些文创展现上海丰厚红色文化底蕴
《龙潭英雄AR游戏》讲述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从1870年到新时代所发生的演变。观众用手机扫描台面即可打开游戏,裸眼观看龙华烈士纪念地历史内容,并参与完成游戏任务。
国潮动画,让世界感受中国美学韵味
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近年的《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动画产业已走过半个多世纪,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备受好评的动画电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美学的重要载体。我们特邀动画创作团队、爱好者等讲述亲历,并请专家深入解析国产动画电影的前世今生、未来之路。
以创造创新引领传统技艺新风
传统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福州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以“两创”方针为基本遵循,振兴传统技艺,倡导技艺新风,推动福州非遗走上了传承创新之路。
科学家让泥芯“开口”讲述青铜器产地故事
我们判定乔家院墓地青铜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来自南方红土区域,且与盘龙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虑到盘龙城及左塚所在地属于楚国中心区域,据此推测此批青铜器系在楚地铸造后输入古麇地,这从另一角度讲述了麇国为楚所灭的历史。
滥用科技会使人性发生质变
在拍摄了《目击者之追凶》等颇受好评的悬疑犯罪片后,青年导演程伟豪的新片《缉魂》今天正式公映,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他强调,这次自己尝试拍摄一部东方式的软科幻电影,“希望将西方的灵魂概念和东方人对于生命的感受结合起来,探讨科技高速发展会给人性带来怎样的改变。”
打卡网红书店免费借书看
在网红书店借书不需要花一分钱,还有专门独立的区域进行借阅,与成都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1月13日,第二批“城市阅读美空间”名单正式公布。这是成都图书馆“阅读+”创新服务的再升级。
方寸之间有华章 “金牛贺岁——2021辛丑年生肖邮票展览”举行
展览以邮票发行时间为顺序,集中展出中国邮政发行的四轮生肖邮票“全家福”(1980—2021年),用邮票展示生肖民俗,演绎家国情怀。
徽外汉服:复原东方美学 走进日常人生活
“经由文献书籍,回望过往传统,想象古人生活方式,对空间、服饰、器皿、食物、音乐、绘画等给予理解创作,凝练成当下看得见、听得着、闻得了、吃得了、可触碰的东方美学生活形态”,她专注于过这样的日子——复原传统人文生活方式。 为了“回到”过去,范雪动手做古人的衣裳,从汉服开始。
易砚:一方在手转乾坤
易水河畔的制砚人一边执着坚守,一边又不断突破。从盈掌之物到百吨巨砚,他们又开巨砚制作之先河。他们所开发研制的茶海、鱼缸、加湿器、石版画等砚雕新品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文物数字化”加速甘肃与丝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4日披露,该省“十三五”文化旅游对外交流成绩斐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物保护、价值研究、文化传承、遗产管理、人才培养等领域增进交流,数字化技术促彼此间文化遗产合作不断密切。
“云展览”带你走近文明现场 “互联网+文博”潜力无限
从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线上展览、博物馆直播掀起热潮;到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云展览”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乃至今年下半年举办的博物馆大展中,“云导览”“云课程”“云互动”也为展览增色不少。
模型师老原儿:干货,请查收
从传统媒体到短视频,老原儿的创作始终专注于科普内容。他沿用了模型道具,将大千世界中的微小生物或是那些让人嫌弃的东西,蚊子、耳屎、头发、蟑螂……都变成可爱有趣的模型。
2020北京文创大赛文博创意设计赛区总决赛收官
经过激烈角逐,《清华艺博藏珍系列文创》《帝都的半径——CityWalk城市行走活动》《“鲁迅漫画像”系列文创产品》等项目脱颖而出。
文物+科技“跨界”携手,文明之光浸润人心
今年5月,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这个有“考古界奥斯卡奖”之称的评选,30年来第一次在“云上”进行。考古“发烧友”们通过“云端漫步”,“走进”评审现场,聆听重大考古项目最新进展,与考古“大咖”热烈互动。
海峡两岸书法名家“云端”对话
海峡两岸百余位书法名家23日参加了在台北和北京两地连线举办的两岸文化大师对话暨京味文化之旅二十周年书法交流会,探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共同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美猴王之父”诞辰120年 288幅原作展出
今年是“美猴王之父”——张光宇先生诞辰120周年。12月22日,“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展览在嘉德艺术中心揭幕,多维度的展览也展示了《大闹天宫》《神笔马良》等作品的幕后创作故事。
“考古盲盒”:让文物“活起来”
由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名为“失传的宝物”,设有“传承”“史诗”“传说”等级别。玩家打开盲盒,取出包裹有“宝物”的土块,小心翼翼地“挖掘”,“出土”的瞬间如开奖般惊喜,成就感油然而生。
西安八旬老人用900多根竹条让“兵马俑战车”动起来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天伟介绍,“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早在2014年就制作了一部分,前后共用时8个月。
“铜道·钟仁”国际艺术展启幕 非遗大师跨界推新作《五牛中国尊》
中国铜雕与景泰蓝领域两位非遗传承人朱炳仁和钟连盛首次跨界创作的《五牛中国尊》在京城亮相,为中外嘉宾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数字技术可以怎样重塑博物馆
2020年,数字技术成为博物馆的关键词,全球各地的博物馆不约而同加快了数字化进程。这种变化既和疫情有关——疫情之下的博物馆寻求各种替代现场体验的线上方案,作为吸引观众参观的另一种方式。
深圳文博会:科技令艺术品显风流
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正首次通过线上3D虚拟展厅举行。年代久远的艺术品通过V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重新焕发活力,线上展览则打破时空限制,让艺术品实现其真正价值。
网络纪录片:小众题材用文化“破圈”
前不久,B站推出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斩获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在各大电视节纪录片单元的奖项和提名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但是还有书籍》这类文化纪录片的“破圈”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纪录片的繁荣发展。
北京明年建成100家园艺驿站 市民可免费参加体验活动
日前,全市第80家园艺驿站在东城区龙潭公园建成开放。市民既可以坐在布满绿植的园艺驿站中读书小憩,还可以参加书法、水仙雕刻、创意制作等互动体验活动,在家门口体验“绿色生活”。
戏曲融入园林 质朴释放魅力
2020(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主场活动,在北京园博园画上句号。36家在京专业及民间戏曲社团在13处表演空间,为游客、观众奉上180场精彩演出之外,戏曲票友大赛、数字体验展、学术活动以及5G直播等也同步登场。
线上学中文 玩出新花样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中文教育机构推出了线上中文课程,这其中既有传统教学平台由线下至线上的转变,也有科技赋能的学中文应用软件的推出。在此背景下,线上学中文已成为不少母语非中文学习者的必选项。
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领中国文博行业发展的“鲜明旗帜”
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文物博物馆行业发展的“鲜明旗帜”,一批高水平的保护、管理、监测、展示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传承延续了突出普遍价值。这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4日在杭州表示的。
2021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实现全球时尚互动
以“重构”为主题的2021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1日在此间正式落下帷幕,为期9天的盛会吸引了来自秘鲁、英国、韩国、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时尚品牌共同参与,国际参与品牌近半数,通过秀场发布、线上线下对接会等多个环节,实现全球时尚互动。
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结果揭晓 文化内涵引关注
10月21日,“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文博创意设计赛区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挖掘与创作主题”大赛决赛在京举行。参加决赛的10组选手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各单项奖全部评选出炉。
中国诗歌学会填补中国儿童诗歌百年演进研究空白
中国诗歌学会日前接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通知:该会申报的《百年中国儿童诗歌的演进与发展研究》被立项。这是本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16家社团唯一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主题学术活动的课题。
当旗袍遇上剪纸:两种传统文化遗产碰撞新火花
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和沈阳市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旗袍文化节剪纸作品展于20日在沈阳启幕。展览以旗袍元素为主要内容,以剪纸艺术为主要形式,共展出了近百幅作品。图案中既有身着传统旗袍的古典美女,又有身着现代旗袍的都市女性。
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沈阳启幕 上演华美“旗袍盛宴”
第四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和第二届中国(沈阳)旗袍文化节20日晚间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举行。开幕式上,一场旗袍的视觉盛宴华美上演,展示了旗袍流行趋势,以及中国纺织非遗和旗袍文化的传承。
北京国际设计周9月22日开幕 以“民生之维”为主题
2020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将于9月22日至10月7日举办,以“民生之维”为主题,以民生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导向,关注设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影视助力“非遗”出圈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越来越重视,“非遗”逐渐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富矿。在融入剧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让“非遗”的文化魅力绽放出来,成为圈粉年轻观众的引爆点。
从“世界工厂”到“设计之都”——文化力赋能“深圳制造”
9月9日,深圳市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深圳市工业展览馆挂牌。这个中心将在工业博物收藏展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业旅游业态融合、企业展馆联盟建设等方面寻求创新发展路径,以工业文化为纽带,促进和引领深圳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吴中民间手工艺“新生代”什么样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在全国工艺美术领域的11个大类中,吴中区拥有10个大类3000余个品种,有50多项民间工艺被列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一股推动民间手艺发展的“后浪”,以百花齐放的态势续写着指尖上的传奇。
去商业化,拆建筑…单霁翔揭秘故宫如何“吸粉”年轻人
7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做客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分享了世界遗产的许多故事,也谈到故宫防火、防盗的种种经验。
服贸会文物及博物馆文化创意展区将精彩亮相
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服务专题“文物及博物馆文化创意展区”将于服贸会开幕当天,在奥运景观大道8号展棚和2号展棚精彩亮相。
洛阳铲:一把神奇的铲子
旋入土下知千年,正邪两面世人评。一把铲子插入地下,带出来的,不仅仅是泥土,是让深藏于地下的历史真迹重现天日。这,就是中国人考古勘探的独门神器——洛阳铲,而如今,洛阳铲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
14米刺绣版《千里江山图》亮相广州“潮墟”
25日亮相广州“潮墟”的《千里江山图》,全长14米,由广东省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的10名绣娘历时五个月创作而成,表现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把阅读变得更便捷更有趣 智慧图书馆懂你的心思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技术的发展,中国许多图书馆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帮大忙、懂人心”的智慧图书馆,以拓展多样化的阅读场景,不断丰富人们的阅读体验。
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将召开 11个线下展区各具特色
9月17日至21日,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在山东济南举办。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的主题定义为“促文旅融合,展全面小康”。
5G新阅读体验中心将落户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6日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基于5G、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新阅读模式,引领阅读新风尚。
演出+市集 演艺行业复苏觅新机
剧场限流30%的当下,全国已有多座城市开启涵盖演出的消夏活动,成为拉动夜经济、促进文化消费的有效手段。与美食摊铺、新潮文化市集的搭配,也为蛰伏中的演艺行业打开了局面。
棒棒糖“会说话”?这些博物馆文创美食了解一下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推出的一款棒棒糖火了,通过加入科技元素,人们按步骤操作,在吃糖的同时还可以听到语音讲解文物知识。
湘籍艺术家绘制抗疫水墨山水画 用艺术致敬战疫英雄
中国文联2020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舒勇每日一画致敬战疫英雄主题作品展》18日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
致敬抗疫英雄 知名侨界书画家陈志雄红棉国画展开幕
“天风如歌——陈志雄红棉国画展”6月18日在广州市黄花岗公园黄花文化馆开幕,展出以创作写意国画红棉著称的广东书画家陈志雄的60多幅红棉画作。
青海“非遗”富矿区发布文创产品“征集令”
本次大赛旨在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挖掘开发当地文化旅游特色资源,激发文化创意设计领域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全要素和全产业链发展。
敦煌“新年礼”触网热销:传统文化“隔空”归巢
“敦煌文化年礼”更多是站在大消费市场角度来思考,要让民众在过年的同时了解敦煌文化,通过立意新颖的IP设计,重拾更多人对传统春节文化感知和体验。
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创新设计承传统服饰文化
该中心将立足敦煌石窟艺术,通过学术研究和富于时代感的创新设计,旨在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丰富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通过服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博物馆文创进入2.0阶段 用超级IP讲好中国故事
无论愿意与否,中国博物馆正在迎来文创发展2.0阶段。这意味着,博物馆文创将步入更系统、更有规划、更有重点的主题规划阶段;在铺陈线下店铺的同时,“互联网+”的售卖模式不仅带来更多流量的关注,也将带来不菲的效益。
博物馆文创进入2.0阶段 用超级IP讲好中国故事
无论愿意与否,中国博物馆正在迎来文创发展2.0阶段。这意味着,博物馆文创将步入更系统、更有规划、更有重点的主题规划阶段;在铺陈线下店铺的同时,“互联网+”的售卖模式不仅带来更多流量的关注,也将带来不菲的效益。
2019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发布 5大类50个品牌上榜
2019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16日在首都博物馆发布,50个上榜品牌聚焦文创产品、文旅线路、消费地标、体育盛典、展演活动五个方面。
“日用而不知”,图书馆文创需具备怎样的品质
在日前在沪举行的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专题培训班上,来自设计、营销、图书、博物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就这些话题展开了头脑风暴。
河南永城时庄村:一个“无中生有”的文化村落
从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到平坦宽阔的巷道村道;从参差不齐的低矮民房,到亭台楼榭与木质小屋……破旧的农家变成了文化艺术村。河南永城市演集镇时庄村,一个普通村落到“网红”文化艺术村的“蝶变之路”。
中国博物馆文创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根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15日联合发布的《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下称报告),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文创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敦煌莫高窟与故宫携手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敦煌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将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开展合作,并开展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以及文物数字化保护合作,共同推进“文物+数字化+互联网”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探讨建立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开放服务机制。
故宫颐和园国博纷纷出新月饼
中秋临近,故宫的月饼将刷新“颜值”。继去年中秋推出经典锦盒、芳盒系列月饼后,故宫博物院今年全新出品三款锦绣万花瓶月饼——“瑛歌”、“蓝碧”和“青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