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艺新:“老树”“小林”何以绿荫如盖?
近年来,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助推下,网络漫画高速发展,原创作者涌现,年轻用户占主流,发布平台从传统报刊书籍转向网络,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资本更趋理性,快看漫画、腾讯动漫、微博动漫等平台努力布局产业。
王一川:跨越“饭圈”利益束缚,建构艺术公赏境界
在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网络文艺等大众艺术流行的时代,出现偶像以及崇拜他们的歌迷、影迷、戏迷圈层即“饭圈”是必然的,这种情形对认识艺术在当代社会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对认识我们身处于其中的社会场域本身,都是有无可否认的认识价值的。
钟艺志:不能为了“流量担当”放弃“历史担当”
革命历史题材是我国影视创作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其特有的精气神,深刻而广泛地吸引着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反之,那些脱离历史真实、价值观扭曲的“雷剧”,则如影视界的“泥石流”,令人厌恶和忧心。
专家热议中国动漫如何引发世界共鸣
近年来,中国动漫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逐渐响亮。《哪吒之魔童降世》《萌鸡小队》《罗小黑战记》等优秀作品在海外的火爆,说明中国动漫已不单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日益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
IP改编:“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惰性心态不可有
最近,《大宋宫词》的高开低走引人关注,其核心主创本期望凭借20年前《大明宫词》的高口碑再度打造现象级作品,然而使其冲上热搜的却是一度暴跌至4.1的超低评分和网友的集体吐槽。
古装剧能否更古雅地体现现实主义品质
《狼殿下》《有翡》《斗罗大陆》《赘婿》《上阳赋》《锦心似玉》《我就是这般女子》《大宋宫词》……近期十多部古装剧亮相荧屏和网络,排播密集。
梁君健: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何以式微
近日,由好莱坞出品的两部动画电影《猫和老鼠》《寻龙传说》先后在中国院线上映。不过,与连续刷新纪录的春节档相比,不论是主打情怀回忆的《猫和老鼠》,还是部分采用中国元素的《寻龙传说》,都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借综艺节目成功突围 “剧本杀”给文娱产业带来什么启示?
在信息碎片化、万物短视频化的此时此刻,年轻人为何愿意放下手机、投入一次劳心劳力的群体活动?其背后的消费动机又是什么?这些议题本质上是对“剧本杀”展开美学意义与社会属性的探讨。
是“爆款”还是“扑街”,关键在于创作理念
伴随数字阅读付费与免费加快融合、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助力海外传播、网络视听应用时长占比增加等行业新变化,网络文学面临新的用户习惯和市场形势,二十多年发展实践形成的传统模式步入调整期。
专家研讨2020网络文学发展:Z世代已成主要消费群体
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举办《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专家研讨会。7位课题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介绍报告的撰写背景和主要观点,并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分析。
国产电视剧掀起“耽改”热:“腐文化”出圈,青少年入坑
2021年,由耽美小说(多指男男同性爱情小说)改编的“双男主”电视剧立项、拍摄、开播数量暴涨,被网友戏称为“耽改101”元年,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与时下愈发流行的“腐文化”相结合,将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
警惕新媒体对大众审美的“矮化”倾向
近来,公众普遍认同当前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当下新媒体泛娱乐化态势强劲,有时唯阅读量、点赞量马首是瞻,有拉低和“矮化”大众审美的不良趋势。
网络上的“段评”,就像是一场“表演”
“段评”是读者在线阅读过程中对网文某个段落的即时评论。越来越多的读者说,相比于网络作家写出来的故事,故事旁边“段子手”天花乱坠的“段评”更有吸引力。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反客为主”的文化现象。
优选汇 | 线上还是线下,这对戏剧是个问题吗
如同观看线上演唱会一样,看剧新形态也引来了众多观众,并引发了剧迷中的广泛讨论——看戏剧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儿,而通过屏幕看“线上戏剧”,和看网剧有什么区别?这对戏剧意味着什么?
优选汇 | 浅谈《大理寺日志》对国产网络动画创作的启示
《大理寺日志》迎合观众的两个需求:一是国产网络动画市场迅速发展,更多观众产生在互联网上观看动画的需求;二是动画题材同质化严重,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急需尝新、尝鲜的需求。
优选汇 | 中国网络文学之现实主义问题
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为何会出现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询唤,二是网络文学是否具有“现实主义”品质,三是中国网络文学现实主义类型的特殊价值何在。
优选汇 | 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笔下的作品不仅无“根”,而且失“魂”,因为只有胸中有文化,笔下才会有乾坤。
对网红书店不“捧杀”也不要“棒杀”
近期,高颜值、有特色的网红书店越来越多,成为年轻人热衷一去的打卡地。近年来,书店一直面临转型的压力,也有人提出,“高颜值”真的对书店生存有益吗?在网红书店里,书会不会沦为拍照的“道具”?
优选汇 | “二次穿越机制”与爽文世界观——从《庆余年》到《诡秘之主》
从“二代穿越模式”来看,网络小说的转型首先在于,能否跳出消费主义的窠臼,超越固有的爽文模式,这将是网络文学未来发展的一大关键。
优选汇 | 对“高糖无虐”甜宠剧的观察与思考
如果借助西方情景喜剧的经典理论“杯中风暴”来看,甜宠剧的戏剧冲突属于一种低强度的剧作类型,其主要冲突体现为人物成长中的困境与矛盾。
优选汇 |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之间——长篇小说《宰执天下》文本解读
《宰执天下》是一部以北宋社会变革为背景的历史穿越小说。作品以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演变中的个性特色和独特地位为叙事背景,采用超越时空、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构历史故事。
优选汇 | 自B站央视版四大名著弹幕文化谈起
源出ACG亚文化的“弹幕”而今已然成为当代青年甚至全年龄段观众视频影音体验的重要组分,并逐步将自身建设为一种新型网络文化形态。
优选汇 | 《绘真·妙笔千山》:国风游戏的审美理想
现在很多游戏为了增强操控性,往往将衬托人物的环境和背景做成灰暗色调,但《绘真·妙笔千山》却反其道而行之,玩家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考究的设色、优美的线条和精心布置的画面元素。
优选汇 | 网文“爽感”对现实题材叙事的一次植入
在荧屏精英扎堆的当下,《我是余欢水》的出现是可贵的,无论是优点还是不足,它对于今天的国产剧如何塑造鲜活的小人物都有积极意义。
优选汇 | 网络文学对文学等级的消解与重构
时至今日,即便是对网络文学持批评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文学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不仅在丰富而且也在重构当代文学版图。
优选汇 | “请别让我那么快长大”——我看“小戏骨”系列影视剧
今天,儿童节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属,越来越多的老、中、青年人在社交媒体上撒娇卖萌,自称“宝宝”。而真正的宝宝呢?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老成”。
优选汇 | 是漫步云上,是熠熠星光——《文学的日常》中的“诗与思”
由海峡卫视、优酷视频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给了我们走近作家,领略其独特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契机。
《山海情》靠什么吸引了年轻人
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豆瓣开分9.1分,目前上涨至9.3分,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
守护文明根脉 促进交流互鉴
人类要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蕴藏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涵,是人类来时的路标,也是未来前行的动力。完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守护好文明根脉,用历史智慧的结晶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过度关注,会加重孩子学习负担
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参与不断加深。而过度关注或者是关注的方式不对,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孩子的主观学习负担非常重,抵消减负政策效果,造成过度的教育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过重的家庭负担。
别让“变味”的同行评议绑架学术
岁末年初,不少单位拉开了职称评审的大幕,各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盘点。而不管是评职称、发论文,还是选拔人才、评估学科……如今,众多评价都绕不开四个字——“同行评议”。当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达成共识,这项评价机制更是被寄予了“学术守门人”的厚望。
评论员观察:让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
不久前,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
纪录片受欢迎 国产纪录片如何持续向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纪录片发展实现多点突破、质量总体提升,目前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整体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对“文艺批评”的批评 学者:缺乏出清淘汰机制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第33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以“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为主题,围绕“文艺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如何促进文艺批评的繁荣”“文艺批评的‘才’‘胆’‘识’‘力’”“文艺批评如何助力艺术院团的创作”“文艺批评的媒体责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专家评论与媒体推进的有效结合,促进文艺批评的发展,繁荣文艺创作。
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们今天谈论陶渊明,每每简单地将其视为隐士。其实,陶渊明的底色,并不是一位隐者。从他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贯穿陶渊明的一生。
符号与意义指向: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中的秩序与规范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情,以此保存并传承族群的集体记忆,促进族群成员形成对族群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从而实现社会秩序有效整合。
走进大剧场之后,脱口秀还能做什么?
不同于往年脱口秀线下演出随着相关综艺节目的收官进入“淡季”,今年的线下脱口秀始终维持着一票难求的热度。随着三场笑果脱口秀演出本月相继走进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脱口秀剧场空间越来越大,喜剧在不同空间展现的丰富可能,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剧集创作应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专家:文艺批评也要“红红脸出出汗”
日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艺海问道”文化论坛,邀请活跃在文艺创作、评论一线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
“探墓短视频”走红,文保如何升级
一手拿相机,一手举探照灯,拍摄者独自向漆黑的古墓深处走去……近年来,惊险刺激的探墓类短视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有网民说看这类短视频能“长知识”,也有人担心探墓类短视频倘若引发效仿,有损毁文物的风险。
太极申遗、盲盒出海背后是立体的中国
太极拳申遗成功;盲盒出口超过120个国家,出口额同比增长400%——两则“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其实有着共同指向,那就是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中国文化,以及一个丰富多元的“立体中国”。
丁真走红、李雪琴出圈盘点2020年十大文化事件
这一年,因为疫情,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生活都被彻底改写,也因为这场不知何时结束的危机,文化产业不同层面都在接受改变,开始摸索新的出路。
潘岳:中华诗词与中华文化共同体
12月19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诗刊》社、《中华辞赋》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在京召开。40余位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诗词作者围绕“中华诗词的当代性与文化强国建设”主题开展交流。
电视剧《装台》:人民伦理和底层经验的艺术表达(杨辉)
经过较长时间的精心筹备、拍摄、制作、修改,甚至一度拟定名为《我待生活如初恋》,电视剧《装台》最终恢复原名,在央视热播。
看,乡村善治中的文化力量
“以前见面就谈谁跟谁有矛盾的事情,现在都不说了,大家聚到一起就讨论怎样把舞跳好。”这是关于农村广场舞海量新闻报道中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细节。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广场舞、扭秧歌等文化活动仅仅当作消磨时间的休闲娱乐,没有注意到其在基层尤其是乡村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丁真的“真”你get到了吗?
12月7日,理塘在重庆举办了一场旅游推介会。理塘县国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张玺带来了理塘最新旅行手册,特色旅游产品一并亮相。 理塘千户藏寨手绘地图、最野赛道路线图、牛粪精酿啤酒、咖啡、藏香、牦牛奶香皂、藏药浴……令人目不暇接。
戴锦华:“流动的边界”带来哪些变化?
近年来,“破壁”、“出圈”是文化领域的关键词。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围绕在不同兴趣点周围的圈子,圈子和圈子之间则会出现“次元壁”。这种由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抗战时期,为何数万知识分子奔赴延安?
时间回到82年前的1938年,抗战最艰难的岁月。这一年, 《西行漫记》掀起一股热潮,并在春夏达到高峰。据统计,就在这一年5月至8月,由川入陕到达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就多达2200余人。
周思明:文艺评论要为创造经典保驾护航
文艺评论与文艺经典创造是彼此砥砺、互动互促的关系。就文艺经典创造而言,文艺评论可以为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而文艺经典的形成,则是文艺评论的出发点和愿景。
脱贫攻坚电视文艺——记录时代的足音(脱贫故事)
今年以来,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精心采集生动故事,记录和再现驻村第一书记的身影、扶贫工作队的日常、贫困家庭的奋斗、乡村建设的发展,展现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万众一心的奋斗状态和告别贫困的历史性变化。
文创日历市场走向何方?
临近年底,文创日历的大战已经拉开序幕。记者调查发现,2021年的文创日历比拼依然激烈。有人争先入局摩拳擦掌,有人推陈出新搏上一搏,也有头部玩家毅然决定离场。
蒋述卓:重视新时期 面向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艺理论走过雄迈而壮阔的道路,尽管相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文艺理论的建设成果还没有那么彰显与瞩目,但我依然用“雄迈而壮阔”去形容它所走过的历程。
张德祥:影视创作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近日,以“亮剑3”为噱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雷霆战将》引起普遍质疑,停播下架。几乎同步开播的年代战争剧《隐秘而伟大》则因质量较高,收获口碑与好评。这个现象引人反思。
并无悬念?“大流行”当选韦氏词典2020年度词汇
11月30日,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出版商韦氏出版公司宣布,2020年年度词汇为“大流行”(pandemic)。
中国民谣30年:话题和流量终将远去 留下来的是歌
随综艺产生的那些有关中国民谣的热议话题终将随流量远去,而当初那些沙沙生长的人和他们的歌会留下来。那些歌里的故事一直滋养着她,也告诉给每一个认真聆听它们的人,那些最纯真、动人,朴素、自然的东西,往往最珍贵,也最有力量。
我们的艺术教育,缺憾究竟在哪里?
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和艺术之间存在某种隔阂。这种对艺术的误解可能导致大多数人无法意识到:艺术会给人类社会和个体提供各种可能性,尤其是改变固有思维习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