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汇 | 对“高糖无虐”甜宠剧的观察与思考
编者按: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发布成果。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围绕“因网而生,向美而评”的主题,紧扣2017年以来的网络文艺开展评论,创新精选重要网络文艺作品145部,评论范围包括网络演展、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网络文艺各门类各领域。自2020年10月启动以来,收到国内百余家高校院所和报刊网站来稿700余篇,通过初评复评、文章查重,57篇文章入围网络票选,终评参考网络投票推选出30篇优秀评论文章和2家优秀组织。
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活动旨在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明确要求,倡导批评精神,有效团结凝聚壮大网络文艺评论队伍,推动构建良好网络文艺生态,每两年举办一届。
即日起,中国网文化频道将转载发布30篇优秀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文章均为作者来稿版本,未经编校,不代表本网观点。
对“高糖无虐”甜宠剧的观察与思考
李智 黄新新
网剧《锦衣之下》剧照
如果借助西方情景喜剧的经典理论“杯中风暴”来看,甜宠剧的戏剧冲突属于一种低强度的剧作类型,其主要冲突体现为人物成长中的困境与矛盾。
“甜宠”一词在网络文化中早已有之,但若在百度上以“甜宠剧”为词条进行搜索,“甜宠剧”的表述最早出现在2016年对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的讨论中。在此之前,更为流行的表述是“偶像剧”。
从类型来看,传统偶像剧一般属于都市题材。而甜宠剧则更多进行了类型融合,不再局限于都市题材,是古装言情、青春校园等多题材的交叉。甜宠剧与传统偶像剧之间最大的差异便是突出了“甜宠”二字。“甜”是指故事情节轻松甜蜜,“宠”是指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态度。相较于传统偶像剧,甜宠剧强调所谓的“高甜无虐”特征。“高甜无虐”并不是说此类剧情中没有戏剧冲突,而是说甜宠剧形成了一种更舒适平滑的情感冲突设定。如果借助西方情景喜剧的经典理论“杯中风暴”来看,甜宠剧的戏剧冲突属于一种低强度的剧作类型,其主要冲突体现为人物成长中的困境与矛盾。因此,可以说甜宠剧是不局限于都市题材,剧情轻松甜蜜、冲突较弱、男主角对女主角极为宠爱的偶像剧子类型。
本文以2016年为起始点,统计了2016年至2020年2月29日大陆播出的220部甜宠剧(网剧)和15部甜宠剧(电视剧,包括卫视与网络同步首播的甜宠剧)。这些剧集都以“甜宠”作为其卖点,并且符合上述所界定的甜宠剧的主要特征。近几年,甜宠剧之所以会迅速兴起,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增加“拟象社会”中的“消费”愉悦
根据网络影视数据分析平台“骨朵数据”的相关调查显示,以2020年上半年播放量最高的甜宠剧(电视剧) 《下一站是幸福》和播放量最高的甜宠剧(网剧) 《锦衣之下》为例(数据截至2020年7月1日),从受众分析来看,《下一站是幸福》的观众男女比例分别为29.67%和70.33%,《锦衣之下》的观众男女比例分别为21.41%和78.59%。这两部剧的受众年龄都集中在19至34岁。因此,无论是网剧还是电视剧形式,甜宠剧的受众群体主要都是年轻女性。
中国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且近年来西方女权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女性的意识,女性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带来的问题便是女性身份与情感焦虑矛盾的突出及网络自恋主义的发展。甜宠剧通过叙事元素的组合,为观众搭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拟象社会”,女性观众可以借此逃离现实,进入到虚拟世界中。例如, 《下一站是幸福》便是基于女性对自身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一剂女性可以自我美化的“安慰剂”。除了身份与情感的焦虑,部分女性也渴望通过在甜宠剧中“消费”男明星来弥补社会中自我实现的缺失。不少女性观众在观看甜宠剧时,往往会将自身代入剧中角色,通过增加“消费”的愉悦,获得情感支持与精神力量。
>> IP争夺与多元开发导致原创比例增多
根据笔者的研究统计,发现2016年改编甜宠剧(网剧)占64%,远大于同类原创占比的36%;2017年则有接近85%的甜宠剧(网剧)来源于IP改编。2018年,原创甜宠剧(网剧)的比例开始增加,在2019年原创甜宠剧(网剧)的比例第一次超过了同类改编网剧。
同时我们也发现,甜宠剧的IP开发来源不再局限于小说。漫画、动漫、网游,甚至游戏等,也纷纷作为IP被资方选择进行甜宠剧的改编与开发。例如,由散文集改编成的《我只喜欢你》、天涯帖子改编成的《人不彪悍枉少年》等。IP的多元化开发背后,实则是IP的争夺与传统IP资源的枯竭所导致。因此,除了IP多元化的发展,甜宠剧的原创力也在持续提高,如《下一站是幸福》就是一部原创剧。从目前来看,原创甜宠剧及多元开发的IP甜宠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不断输出,甜宠剧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有红利。
电视剧《下一站是幸福》剧照
>>不可忽视的“情感劳动”与“粉丝经济”
有国外学者认为,“情感经济”就是将人的身体及其个体能力作为资本投资以实现利润的经济。这一概念常常用来分析粉丝的生产行为,即如何将粉丝的消费欲望、忠诚度转化为用以商业交换的量化指标。而在甜宠剧领域中,由“情感劳动”产生出带有强烈粉丝属性的“情感经济”:演员与其受众群体,分别从事着两种彼此相关的“情感劳动”。一方面,男演员并不是真正喜欢剧中的女主角,而是在进行“情感劳动”,将观众带入到某种想象的、亲密的、虚拟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粉丝会利用社交媒体宣传甜宠剧,并且积极利用素材对甜宠剧进行二次创作,甚至自发形成一个粉丝群体。其“劳动成果”不仅包括实物创作,也包括无实体的“流行语”产品。这种“情感劳动”的价值,会巩固强化粉丝与甜宠剧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甜宠剧的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达人与粉丝受众的界限常常很模糊,且社交媒体达人往往比普通粉丝更具有经济价值。一般来说,发布与甜宠剧主题相关内容的自媒体等,作为“社交媒体达人”对甜宠剧进行二次剪辑,起初往往不是基于潜在利润,而是出于对甜宠剧的真正喜爱。因为喜爱,他们会自发性地收集关于甜宠剧的信息,因此会比普通受众掌握更多的信息。这些自媒体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再传播出去后,日积月累,就成为该领域的话题主导者,从而影响到更多观众。这个群体还创造出具有新媒体传播属性的商品——甜宠剧衍生短视频,当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粉丝数量后,粉丝们的聚集、搜集的信息等,最后都可转化为资本并实现盈利。因此,在甜宠剧的粉丝文化中,“情感劳动”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阐释维度。
诚然,甜宠剧的成功有多种原因,但如果对其更进一步透视,仍可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建构独立女性角色的悖论。有学者认为,甜宠剧的成功得益于女权主义思潮的涌动,女性拥有了话语权,出现越来越多展现女性视点的电视剧。在许多甜宠剧中,女性角色也的确似乎拥有了“自主独立的精神”,但实质上却没有触及到两性矛盾的内核。
主打甜宠姐弟恋为卖点的《下一站是幸福》,虽然引发了婚恋观、价值观的讨论以及对大龄女性生活状态的探讨,但是女主角的设定及剧情的发展仍然出现了脱离现实的情况,这部剧看似直击“姐弟恋、独立、女权、大龄女青年”等社会问题,但并没有表现出大多数大龄女性的焦虑与挣扎。在憧憬爱情、经济独立的新时代职场女精英的外表下,女主角仍然是“依附者”。
整体来看,目前尚未有甜宠剧塑造出真正的独立女性形象,部分甜宠剧中“霸道总裁”的人设宣扬的是男性对女性的保护与拯救,有些剧中“奢侈消费”的观念则宣扬了金钱至上、物化女性等思想。而从女性主义者的角度看,甜宠剧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不平等。
其次,甜宠剧社会功能的悖论。以结构功能理论来分析社会的学者帕森斯等人,认为社会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协调、整合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看,甜宠剧的发展也是适应社会的需求,有调节社会某些问题的功能。但是目前看来,甜宠剧产生的某些隐性效应也是无法忽视的。
甜宠剧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穿搭潮流、流行用语、社交话题上,它还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观众的消费理念、思考方式、价值取向。从受众层面来说,粉丝们会以甜宠剧作为符号进行社会互动,从而产生联结,甚至形成群体。粉丝群体的“情感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确定身份、获得认同、共享意义的过程。“情感劳动”产生的仪式感加持,加之互联网本身的集聚特性,以及甜宠剧的情感渲染、对于偶像的消费,导致粉丝群体极易产生群体极化,甚至引发网络群际冲突。长久以往,粉丝群体执着于内群关系与个人表现,让个人情感、群体仪式无休止地占用网络公共资源,很可能会导致公共空间里思辨性的讨论减少。
据统计发现,目前市面上不少甜宠剧的艺术水平并不高,而更像是一种服务产品。这类甜宠剧的人物形象扁平,剧情也彻底从现实中抽离,甚至构建出一个供观众沉浸的虚幻故事空间。由此看来,如何做好市场与艺术的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作者李智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新新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