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往期回顾
  • 专家团队
  • 精彩剧照
  • 幕后花絮
首页 > 要闻

《似是故人来》第五期 为中医文化“问诊把脉”

发布时间:2020-08-18 09:47:00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牡丹皮60g”,以上文字,中国人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中药方子,可如果问是什么方子,鲜有人了解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要是再深究,这些药有什么作用,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出来了。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祸导致疫灾,成千上万贫民百姓死于以伤寒病为代表的疾病和瘟疫。一个叫张机的河南人,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痛下决心要悬壶济世,造福一方。经过他的潜心研究,不断实践,最终将实践和研究成果总结成书。可受当时传播工具的限制,这样的书只能手抄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机所著的原书亡失。后来,一位名叫王叔和的晋朝人在机缘巧合下看到了这本书的断简残章,并利用自己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该书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书中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成册。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发现了一套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它的前半部分和王叔和整理成册的书相似,后半部分则是论述杂病的。

王叔和、王洙各自整理的《伤寒论》和《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又经不断整理总结流传至今,后人根据这两部典籍,倒推出中医药学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就是大名鼎鼎的“医圣”——张仲景。

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可以上溯到《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原方叫八味肾气丸,在上述六味中药的基础上,还有两味药。宋朝一个叫钱仲阳的儿科医生,为治疗小儿发育迟缓,而把医圣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减去附子、肉桂余六味而成六味地黄丸,并流传至今。

至于“八味”变“六味”所体现的中医辨证施药,六味地黄丸为什么要用“熟地黄”而不用“生地黄”,中医药学从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甚至更早的《黄帝内经》至今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敬请收看8月18日,由中国网、江苏卫视、爱奇艺联合制作的大型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将与中医名家郝万山一起,共同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问诊把脉”。(作者:胡俊峰)


《似是故人来》最终篇播出 聆听足尖上的中国故事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探索如何运用足尖上的艺术,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10/12/202010121602466651596_432_3.mp4
《似是故人来》第九期 指尖艺术百年不息
9月15日(周二)21:20,中国网、江苏卫视、爱奇艺同步播出大型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之第九期。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9/8/2020981599525053205_432_3.mp4
《似是故人来》第八期 中国传统建筑,以不变应万变
9月8日(周二)21:20,中国网、江苏卫视、爱奇艺同步播出大型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之第八期。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10/30/202010301604038378972_432_3.mp4
《似是故人来》第七期 翻译——穿透时空的文字交流
9月1日(周二)21:20,中国网、江苏卫视、爱奇艺同步播出大型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之第七期。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9/9/2020991599637205809_432_3.mp4
《似是故人来》第六期 中国武术不止于技击
8月25日晚21:20,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全国金牌武术教练吴彬,带领观众一起走进神奇的中国武术世界。
  • “似是故人来”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的首个大型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节目从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的第一视角出发,围绕国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质疑与否定的声音,以社会文化现象、热点文化问题为切入,通过“走访+对话”的节目形式,剖析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 发起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制片人:詹海涛
    导演组:胡俊峰 李小奇 李芳 李汀 刘迪 姜一平 许浩成 奚婷
        胡俊 刘昌 薛秋颖 王肇鹏 王瑞娜 王冠初 张正朋 遇翔

  •   电话:86-10-88824959
         13801273786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 优酷视频 腾讯视频 爱奇艺 今日头条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