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教授:南北朝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月24日,第四届南朝佛教与金陵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尼众佛学院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圆满举行 演觉法师当选新一届会长
2020年12月1日至2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在浙江宁波举行。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当选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杨曾文在杭州净慈寺首届佛教文化论坛致辞
各地寺院住持责任重大,除带领两序维持寺院运转之外,在寺院各项建设中负有艰钜任务,其中的文教建设对推进佛教适应时代,走中国化道路意义重大。
“风月万里天 品味文化的力量”《佛教圣地文化巡礼》即将付印发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推进宗教活动场所文化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推出《佛教圣地文化巡礼》系列图书。
兰州大学声乐套曲《敦煌廿咏》作品发布
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历时三年创作的声乐套曲《敦煌廿咏》举行作品音乐会,以现代作曲手法和表演方式,首次尝试用声乐演绎敦煌文献。
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启数字化公益筹款
近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共同开展“丝绸之路沿线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为麦积山石窟第165窟数字化工作公益筹款。
山西永乐宫发现蒙元时期珍贵道教纸质文物
“这些珍贵纸质文物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蒙元时期道教尤其全真教传道、布教及斋醮制度提供了丰富材料。”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说。
研读三藏 融入时代—云南南传佛教2020年讲经交流会举行
9月15日,云南省南传佛教2020讲经交流会在西双版纳总佛寺举行。此次活动由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西双版纳总佛寺承办。
敦煌莫高窟首个整窟复原临摹重现盛唐洞窟风采
由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20位艺术家联手进行的莫高窟首个整窟复原临摹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洞窟内的临摹白描,明年将为其上色,重现这一1200多年前唐代洞窟的原始风采。
妙手补书书可春:来国图看敦煌遗书等珍贵古籍修复成果
“妙手补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9月1日亮相国家图书馆,展出涵盖敦煌遗书、早期佛经、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数民族古籍等。
中国民协调研甘肃河西走廊民间文化
中国民协组织开展河西走廊民间文化调研活动,先后深入甘肃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等地的文化场所、乡村聚落和民间文艺传习所、工作室,推进中国民协与各地民间文艺工作的对接。
50余幅精美唐卡亮相广西南宁 尽显藏文化魅力
8月20日,《一瞻·一礼——青海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旧勉唐派唐卡作品展》在广西南宁博物馆开展。52幅旧勉唐派唐卡作品及一幅藏文书法作品,让壮乡民众近距离感受藏族文化艺术魅力。
樊锦诗: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发扬,人才是一切工作核心
像敦煌这样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给人来旅游来玩的,也是为了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洗礼……”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9日在莫高窟说。
甘肃敦煌“牵手”中国人民大学建敦煌文化学院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由敦煌市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的敦煌文化学院成立,面向全国开展以敦煌文化为主的各类培训和研学搭建平台,并列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重点项目。
不可移动的云冈石窟 “离家出走 环游世界”
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亮相。开启云冈石窟“环游世界”之旅,让越来越多的世界观众感受到云冈石窟的艺术内涵。
李海明:珐琅画再现敦煌盛景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景泰蓝传统制作技艺,是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主要材质为仿金丝及珐琅釉料。它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将珐琅技艺拓展于平面载体,并使其产生立体效果。
巡访圣地——西国三十三所的信仰与至宝
所谓“西国三十三所”,即日本关西地区的33座观音寺庙,相传由大和国长谷寺的德道上人于718年受阎魔王嘱托而倡议修建,旨在让普罗大众通过参拜观音灵场,从而净化罪孽、积累功德,死后得以前往极乐世界。
拉希仁钦法师2020年6月16日于北京雍和宫圆寂
拉希仁钦法师爱国爱教,修持精进,广育人才,为雍和宫和内蒙古佛教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得广大僧俗信众的爱戴与崇敬。
两岸将继续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网络祭祖同步进行
公祭伏羲大典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慎终追远祭拜祖宗的重大祭祀盛典。今年是公祭伏羲大典举办的第31年,也是海峡两岸连续同时、异地共祭伏羲的第7年。
甘肃永昌县发现古代崖刻石雕佛塔塔龛群
11日,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该县发现古代佛龛塔石刻塔群遗迹,经该县文物部门初步判断,此为西夏悬葬崖刻塔龛,现名称初步定为“庙湾子石雕佛龛塔群”。
揭秘小县城的皇家古刹为何能安然屹立千年?(图)
曾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早在公元1020年建造了一座融合中华民族诸多文化内涵的旷世杰作,这就是位于辽宁义县的辽代皇家寺院奉国寺。
敦煌莫高窟逾三成洞窟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
历时30余年的“数字化”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计完成23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这意味着其逾三成洞窟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初衷。
学者揭秘“梵文塔砖” 或可佐证云南与南亚千年交流史
“这些塔砖的发现,不仅助于研究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交通史、文化交流史,还对梵文流变史、宗教史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学者尹恒说。
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涛:加强和创新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道教界人士将始终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抵制宗教商业化,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向同行。
全国政协委员释宽运:推动国人形成自觉禁食野生动物的素养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释宽运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法律教育与宣传,推动国人形成自觉禁食野生动物的文明素养。
全国政协委员拉巴:用科技手段保护西藏的可移动文物
“当前,西藏可移动文物保护形势良好,但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却存在潜在威胁。”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大昭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拉巴建议,用科技手段加强西藏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局部危岩体获抢救性保护
天梯山石窟,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它被历史文献考证为“中国石窟鼻祖”,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
西藏罗布林卡系统壁画修复已完成60%
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几乎所有殿堂均绘有壁画,历史最早的壁画可追溯到18世纪中期,最晚期的也在20世纪50年代绘成。
西藏:提升文保单位安防能力 强化文物古迹保护利用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获悉,2019年西藏开展实施了近110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防护能力进一步提升,文物古迹得到更好保护与利用。
西藏罗布林卡完成1000余函古籍普查
目前,罗布林卡已完成藏文古籍普查1000余函,其中年代最早的古籍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数量以清代为多。经普查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古籍57函。
维修七年仍 “纸上谈兵”,千年白塔快塌,到底谁在拖沓
十八道黑缝、上百个黑孔,因常年风吹塔身西斜,坑坑洼洼,残破不堪,时不时有砖块坠下……白塔保护,就只有三字真言:快!快!快!
全球妈祖信众“云祭”妈祖诞辰1060周年
今年适逢“海上保护女神”妈祖诞辰1060周年,一场没有往年盛况却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的妈祖春祭典礼在“妈祖故里”湄洲岛举行。全球的妈祖信众通过视频连线,在“云端”同襄盛举。
敦煌科普绘本上线:200余幅手绘讲述丝路故事
该书为全彩铅手绘,以温柔细腻的笔触,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荒芜的雅丹地貌到20万人口的城市,从陶土时期到21世纪,陪伴敦煌一步步走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景呈现敦煌的前世今生。
因疫情错过了精美绝伦的“毗沙门天”展?没关系,来这里云观赏!
2月4日,奈良国立博物馆推出一场重磅特别展——“毗沙门天 -镇守北方之神”。按原计划,该展会持续到3月22日。
同根同源守望相助 台湾、澳门佛教界捐赠款物助力抗击新冠病毒疫情
台湾、澳门地区佛教界充分发扬佛教慈悲喜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关心祖国大陆(内地)疫情,与大陆(内地)佛教界守望相助。
“大悲心起抗疫情”主题佛教书画诗歌作品选刊(一)
中国佛教协会以“大悲心起抗疫情”为主题,面向佛教界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征集书画篆刻诗歌作品,以此凝神聚魂,激发广大信众在党委政府领导下防控抗击疫情之意志。
宗喀巴大师圆寂60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西宁举行
12月19日,青海宗喀巴文化艺术研究会年会暨宗喀巴大师圆寂60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高原古城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来自北京、西藏、甘肃、青海等地近7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湖南岳阳发现一处宋元、明两个阶段的寺庙遗址
考古人员综合各方因素判断这是一处佛道兼容的寺庙。其最初兴建是为迎合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并没有严格区分道教和佛教。这个寺庙的发掘,为我们了解当时民间信仰寺庙提供了新的材料。”
音乐人文电影 《尺八·一声一世》将映
由聿馨执导,佐藤康夫、小凑昭尚、蔡鸿文等主演,梁文道、陆川、龚琳娜特别出演的音乐人文纪录电影《尺八·一声一世》昨天宣布5月31日上映。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正式启动移动支付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移动支付”开通仪式在德汇门广场举行。游客到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的每一个售票窗口都能享受到移动支付的快捷。
海南省佛协与老挝中央佛教联谊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记者从海南省佛教协会获悉,海南省佛教协会与老挝中央佛教联谊会29日下午在三亚共同签署《“一带一路”中老佛教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
日本女生手绘:丝路独行,比风景更美的是人心
这个三十岁的日本女生,对丝绸之路很是着迷。去年在上海留学学习中文期间,她利用假期,花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一个人走了14座中国城市。
这些悬崖上的寺庙,何以屹立千年而不倒?
作为古人造物的智慧结晶,它在结构上有着精准巧妙之处。为什么能在这千百年建筑更迭浪潮的席卷中,耀眼占据一席之地,让我们走进它的世界。
杨曾文谈淮河文化与当代淮海地区佛教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与构成中华文明骨干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彼此渗透和融通。
澳门首届全国佛教书画作品展将于10月举行 全球征集作品
澳门佛教(国际)联合会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联合主办2019佛教界三大语系颂华诞庆回归祈福大法会暨世界佛教僧伽会会议,及“盛世金莲 圆梦中华”作品展览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