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一词入选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与“十大网络用语”,大多数人只知其中“与世无争”的消极涵义,却忽略了其间住着一个自由的灵魂。这个自由的灵魂,就是“禅”对生活的影响。
问题来了,什么是禅?关于禅的论述,的确很难一言以蔽之。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说,禅是“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禅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对于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来说,禅是“灵性的自由”(铃木大拙),“禅就是生活”(杨曾文)。
在某种程度上说,“禅”与“禅宗”不可分割,禅宗始于南北朝初祖达摩,盛行于唐六祖惠能创立的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与象征。事实上,在禅宗尚未兴盛以前,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华夏大地后,迅速融入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成为外来文化中最强大的存在。在当时人看来,儒家与佛家正如人的左右手,儒家管入世,佛家管出世。从唐至宋,禅宗进一步融合了儒家思想,以“不二法门”吸引了大批文人士大夫,也深刻影响了儒学的发展。从二祖慧可的“立雪断臂”到程颐弟子的“程门立雪”,无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融入了浓浓的禅宗思想,在自然与命运中审视人的灵魂,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
时值今日,当颇具仪式感的花道、茶道、香道等重归我们的生活,人们再议“禅”时,便带着一份宗教式的庄严的克制。其实这些最初脱胎于“禅宗”的仪轨,恰恰是“明心见性”后的返璞之举,以不变应万变。从纷繁世事的人造法则中沉淀出宇宙万物的运转原则,从而归纳出心之所向。这正是“禅”得以摆脱“禅宗”的羁绊、以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是归园田居的风雅秀丽、独坐幽篁的静谧动人、镜花水月的无心去来,亦或是开始席卷全球的低碳生活与环保理念,都是归返自然的一种表现,那是灵性的自由以另一种方式对个性的尊重与张扬,是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礼赞。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是禅!
7月28日(周二)21:30,中国网、江苏卫视、爱奇艺同步播出大型实景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之第二期,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作为节目发起人,特约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原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走进和静清寂的禅意世界,领略“禅”的发展、演变,探索其究竟如何超越宗教,融入艺术、生活的日常。
作者:李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