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优选汇 | 回溯原点,重返现场——由“方舱舞蹈”评网络文艺的在场性

发布时间: 2021-01-25 10:37:47 | 来源: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作者: 胡昕恬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编者按: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发布成果。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围绕“因网而生,向美而评”的主题,紧扣2017年以来的网络文艺开展评论,创新精选重要网络文艺作品145部,评论范围包括网络演展、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网络文艺各门类各领域。自2020年10月启动以来,收到国内百余家高校院所和报刊网站来稿700余篇,通过初评复评、文章查重,57篇文章入围网络票选,终评参考网络投票推选出30篇优秀评论文章和2家优秀组织。

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活动旨在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明确要求,倡导批评精神,有效团结凝聚壮大网络文艺评论队伍,推动构建良好网络文艺生态,每两年举办一届。

即日起,中国网文化频道将转载发布30篇优秀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文章均为作者来稿版本,未经编校,不代表本网观点。


回溯原点,重返现场

——由“方舱舞蹈”评网络文艺的在场性

胡昕恬

在场性意指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囿于网络文艺的广泛性、时效性,使其作为新型推手,充当着新冠疫情期间的联络员。从概念出发,“‘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其本质和内涵是指经信息化处理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传播的各类文学和艺术形式的统称。”[1][i]回忆其发展脉络,自草创时期的萌芽兴起到现下的全面铺开,网络文艺早已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此特殊时期,“方舱舞蹈”的迅速走红实则指向了网络文艺的在场性特质。以下分而述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科技赋能——“方舱舞蹈”余波跌宕

科技的高速运转,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众媒介的广泛兴起,助力着传播手段的多样开掘与信息输送的畅通无阻。回到具体的研究对象,就“方舱舞蹈”个案来看,网络技术也始终散发着迷人魅力。

“方舱舞蹈”指武汉方舱医院内兴起的广场舞风波。一经报道,瞬间走红网络,并引发了全国各界,乃至海内外的争相效仿。一方面,从表层意义来看,基于舞蹈活动经历着私人到广场的相互转换,使得在两种势头的“反向交替”中,激荡起普罗大众对于舞蹈艺术的高度热情与深度需求。这其中不仅散见着新疆传统民族舞蹈、还有独具海南风情的摇摆儋州调声、甚至出现了紧跟潮流和着《火红的萨日朗》的四川坝坝舞……“方舱舞蹈”的内容样式足以成为热门IP而吸引眼球。另一方面,追寻深层因子,媒介的重要推力不容小觑。得益于媒介的跨时空性,当时被困于家中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搜索引擎,更新信息贮备、了解即时动态,这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透过虚拟空间的有机缝合,以往只发生在方舱医院内部的具体事件迅速发酵成为了全网共享资源,网络媒介的便利性打开了特殊时期的“第三道门”,并基于镜头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缠绕而幻化出跨时空下在场性的巨大力量。

直至今日,对于“方舱舞蹈”的讨论热度尚未消散。这显然与舞蹈艺术对于身心的治愈力量紧密相连。“方舱舞蹈”从个体情怀上反复为大众注入了生之希望,并帮助患者培养同病魔斗争的决心。同时,也无法忽略科技赋能的重要作用。在网络媒体的大力报道下,舞蹈艺术于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层面的社会价值被再度捕获。来自现象主体的振奋力量,可归结为网络媒介掌握主导话语权下的自我觉醒。借科技之翼,舞蹈艺术真正发挥了嫁接你我心中所想,加强人际往来的特殊社会价值。

二、多维互动——各类主体平等对话

智能时代的数字传播对于当下网络文艺的运行生态发挥着良性建构的积极意义,“媒介的演进不是以简单的线性发展为轨迹的。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又突然将身体元素带回到传播中,这得益于当前智能时代融合形态的数字媒介的崛起。”[2][ii]当下,步入数字媒介时代,各类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引发了两个层面的总结与思考。

其一,为个体与群体的有效沟通。维特根斯坦曾言“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最好的图画。”“方舱舞蹈”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特定空间的广泛传播,意味着舞蹈艺术正在重拾身体为人存在的本质要素。这其中,既饱含着人们面对病毒胸怀抗争精神的积极回应,又映衬着舞蹈艺术为人民服务、深扎现实的完整表达。进入方舱医院的病患可能平生素味蒙面,也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在文字语言难以建构有效交流的情境中,基于舞蹈非文字语言的个性特色,收获了群体生活共享的参与感与幸福感;其二,自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协作共洽。主流媒体并非“方舱舞蹈”的最初资料源头,确诊新冠肺炎的何女士的朋友圈内才是首发阵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飞速发展的进阶之路,人人奔小康早已不是纸上空谈。于此开放、包容的社会背景中,自媒体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鼓励与支持,并作为网络文艺的新兴力量迅速崛起。当然,自媒体的参与毕竟势单力薄,尚无法掀起惊涛骇浪,却也因其在场性而引发了主流媒体的关注。由此,得益于自媒体的小试牛刀与主流媒体的鼎力加持,“方舱舞蹈”成为了网络文艺的“C位”而不断引发讨论与思考。它的出现,也许是一次无意识的趣味活动,但却于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学术圈的多面关照。由此预见,特定艺术与技术手段强强联手下所开创的新文艺时代正在款步而来。此种转向受益于“方舱舞蹈”的兴起,延续对现实社会的关怀而长足发展。

以上所阐述的层级对话,于真正的时代现状内,实际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交叉的密切关系。个体与群体不仅指代方舱医院内部的病患与医护人员,更是辐射至广泛意义上为疫情所困,却又坚守向善之心的鲜活个体与和谐群体。更进一步推导至,个体与自媒体、群体与主流媒体的直接对位。不由感叹,网络传播的原生动力早已势不可挡,其修复了种种障碍,翻越了重重阻隔,将人们所需要的多维互动散布于彼此身边。

三、时代新象——网络文艺光芒四射

新时代滋养新气象,时代于不同阶段的思想内核终将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现于艺术创作中,正如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特征也在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显现,这也正作为文艺的核心来源而不断被丰富、被填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3][iii]这种深刻变化,点明了网络文艺在时代背景的转向中,理应发挥其在场性特质,承担起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职责与使命,具体如下所言。

首当其冲,从网络文艺的外在样式谈起。在资料信息爆炸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宣传媒介虽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但也往往容易引发获取信息的碎片化、同质化。倘若不对其展开有机调配、进行分门别类,则极易造成网络文艺的灾难性毁灭。明确指出这一点,是在强调当下网络文艺的操盘手尚不应完全把重心放在拓展技术的进阶层面,而先要在反观自身现存问题中,梳理核心漏洞,尝试优化已有形式特质,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其次,就网络文艺的主题内容而言,毫无疑问,“网络媒体既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兴载体,同时需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4][iv]意识形态作为网络文艺圈内遴选、发表的主流思想,应始终紧依新时代的文艺走向,成为消除负面力量,重拾文艺自信的主力军。所以,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昂首阔步之际,网络文艺应当呼唤更多如“方舱舞蹈”这样积极现象的出现,借助自身力量,洗礼人心浮躁。

窃以为,网络文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其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一方面,中国语境下的网络文艺要具有敢于走向世界的文化自觉与争取国际认同的强大实力。正如“方舱舞蹈”作为舞蹈文化、社会文化之光,早已化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海外所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走入现实生活,展开真实对话才是网络文艺于在场性表达中参与实践活动的正确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中国本土而言,更体现在借助多方力量,团结人心,齐聚人情的共通性建构中。受此影响,网络文艺也定将成为关注社会现实、发觉深层内涵的有效路径与绝佳方式,为绘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洋,胡近.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引领策略[J].中州学刊(6期):155-161.

[2]孙玮.传播再造身体[J].新闻与写作,2020(11):5-11.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4]王晶.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与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

[i]杨洋,胡近.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引领策略[J].中州学刊(6期):155-161.

[ii]孙玮.传播再造身体[J].新闻与写作,2020(11):5-11.

[iii]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iv]王晶.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与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