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野蛮生长”,走向“稳健成长”——把脉当下网络文艺发展现状
游客在重庆安陶小镇通过手机“云直播”。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参观者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玩具及教育设备展览会上拍摄短视频。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这给网络文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网络文艺是当代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民众的生活方式、审美风尚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密切相关。网络文艺如何提供正向的精神力量,怎样塑造与时代相协调的精神样式,其发展的定向与根据何在,不仅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更与当代中国精神力量建设现实密切相关。
网络文艺不能成为丧失整体性、方向性的“一地鸡毛”
网络文艺是自由探索、众声喧哗的开放空间。它具有巨大的活力与潜力,激发并释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对网络文艺强求一律,与其特点与发展规律不符。但这并不代表坐标、方位缺席,任其无序杂乱、“野蛮生长”。网络文艺内容丰富广泛、形式参差多样,但绝非丧失整体性、方向性的“一地鸡毛”,其未来发展应有基本定向。网络文艺发展的基本定向应与当代中国精神建设的方向相一致,从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因而,对这一定向的把握,不能主观臆断,而应遵循中国的发展实践。也就是说,网络文艺应该同当代中国的实践本质相契合,从扬弃与超越西方文明的实践中获得定向,积极参与到新文明的探求与建构中。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影响下,网络文艺取得长足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规模日趋扩大,内涵持续深化,产生了一批佳作,既有关注现实、显示深度的网络文学,也有内容优质、制作精良的网络剧。这些作品或是主旋律题材的创新探索,或在类型化基础上开掘现实与心理的深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精品化发展模式下,时代呼唤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网络文艺作品,引导新时代网络文艺的审美风尚与价值取向,进一步勾勒与拓展网络文艺的未来趋向。
网络文艺是基于互联网数字媒介的新型“大众文艺”
网络文艺是基于互联网数字媒介的大众文艺,是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不是中西一律、古今皆然的抽象形式,而是产生于各国历史实践进程之中,有实体性内容的具体表现。
在西方的文化理论语境里,“大众”有多张面孔:或指社会流行,或指商业媚俗,或指乌合之众。承此意义,大众文艺的主导形态是由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通俗文艺,其主要特征是娱乐化、商品化、消费化。这类精神文化产品因其资本化运作与消费主义属性,在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上追求“爽感”“快感”,冲击着人文精神大厦。其生产的套路化、创意的跟风化及内容的同质化,压抑了文艺的个性与原创性。甚至一度被视为具有反抗性与创造性的西方青年亚文化,如今也难逃庞大的文化工业之网,困于消费资本主义的“巨鲸”体内。网络文艺自然也不例外。它既没有超越资本的逻辑,也没有超越“私人”的前提。
中国的“大众”概念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本质规定,指的是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网络文艺作为新型大众文艺,其深层本质与核心特征就是“人民性”。它产生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当代中国的人民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与价值观念。而人民生活的前提并非西方式的“私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要素介入网络文艺活动各领域各环节,但不等于说资本的逻辑主导一切。有些作品当了市场的奴隶,结果反倒被市场淘汰,被人民群众抛弃。“大众化”不是片面的市场化与商品化,不是金钱至上,而是人民至上。因此,我国的网络文艺在根本上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网络文艺要超越资本逻辑,将目光转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呵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由于数字媒介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的特点,人民群众广泛的媒介参与成为可能。从生产、传播、消费到评论,网络文艺多方面、多层次地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因此,人民本位应是网络文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视野不断拓宽,突破了玄幻、穿越、悬疑、恐怖、架空等类型的限制,将目光转向广阔的人民生活。一些以当代中国各行各业人民群众为表现主体,生动展现他们的奋斗创造,在套路化、同质化的网文中脱颖而出。唯有坚守人民本位,高擎“人民至上”的旗帜,网络文艺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确定方向。
网络文艺的基本品格是鲜明的现实性。脱离社会现实也就脱离了人民生活,失去了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网络文艺创作的雷同化现象长期为人们所诟病,对现实的拒绝与遗忘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与其盲目跟风套路,不如认真关注现实;与其迷信热门IP,不如研究时代问题;与其依赖流量明星,不如依托写实传统……现实题材崛起成为当前我国文艺发展的趋势性现象。在这波“现实转向”之中,网络文艺也奉献出了精品力作。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或书写当代中国新经验,或聚焦当下社会现实问题,显示了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创作的实绩。
网络文艺既是产业,更是事业。作为产业,网络文艺的发展需要资本支持,尊重市场规律,但网络文艺不能受制于资本逻辑,屈从于市场价值。在现阶段,随着大量资本涌入,网络文艺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提升了网络文艺产品的供给能力与制作水准,促进了网络文艺类型的多样化。但网络文艺市场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比如创作片面谋求市场效益,把市场指标绝对化、一味追求感官娱乐,价值中空、内容低俗,机械复制等。这就要求网络文艺在自身发展上超越资本逻辑。
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建设的重要资源。网络文艺虽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却不能脱离民族的精神家园与生命脉络。我国网络文艺由粗放式发展向精品化发展,需要在文化积累上下一番功夫。弘扬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传承,也包含适时通变。网络文艺要在“新”与“旧”的辩证中前行:既要在传统文化广阔的精神空间中滋长,也要与时俱进地拓展这一空间;既要在形式创新与内涵深化上依托本民族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中汲取想象资源与智慧启示,也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新的社会规律、生活方式与媒介形式相协调,充分彰显出生命力。
当前我国网络文艺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兴力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一些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纷纷“出海”。网络文艺应该在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密切互动中寻觅发展空间,既彰显中国气派,也具有世界性视野,既扎根本土人民生活,也从中提炼人类性意义。
(作者:吴景明,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