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中国戏剧活化石”青阳腔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20-12-21 09:12:39 | 来源: 中新网 | 作者: 张强 | 责任编辑: 王肇鹏

在安徽省青阳县青阳腔博物馆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省级传承人江进正在教她的学生李婷娜练习新排的青阳腔曲目。舞台上,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古老戏曲青阳腔在其间得到传承。


12月17日,安徽省青阳县,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省级传承人江进(左)教学生练习青阳腔。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记者近日跟随青阳官方主办的采风活动来到青阳腔博物馆,探访青阳腔的前世今生。


青阳腔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因产生于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而形成青阳腔。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哺育了徽剧等,故被誉为“京剧鼻祖”、中国戏剧活化石。


江进介绍,青阳腔比较高亢,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创造了“滚调”这一歌唱形式,这在中国戏曲表演史上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12月17日,安徽省青阳县,青阳腔演员李婷娜练习青阳腔新曲目。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正是这在明清时期盛行500多年的青阳腔,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曾一度濒临失传。江进说:“在我们这一代人接触的时候,青阳腔的老艺人已经比较少了,相关资料也很少。”


建博物馆、成立专业表演团队、进校园、走出去……近年来,青阳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让青阳腔走进百姓生活,走上国家演出平台。同时,随着青阳旅游业的发展,青阳腔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其中,2018年开馆的青阳腔博物馆已成为青阳腔对外展示和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该博物馆设有青阳腔展厅、文物文献资料室、青阳腔教唱室、小剧场等,详细讲述了青阳腔的前世今生,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古老的青阳腔能够“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离不开像江进这样一大批艺术家们的坚守。


15岁进入青阳黄梅戏剧团的江进,一辈子都奉献给了青阳腔。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她致力于青阳腔的挖掘研究,整理出了很多好的青阳腔唱段。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她,依然坚守在青阳腔传承一线,组建中老年艺术团、带徒弟、创排新剧目等。“每天早上八点半之前来教弟子们练习戏曲基本功,或编排青阳腔,一直到下午五点半。”


12月17日,安徽省青阳县,两名青阳腔演员排练青阳腔新曲目。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江进告诉中新社记者,近几年政府重视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增强了她对青阳腔能更好传承下去的信心,青阳腔的“春天”来了。


“95后”的李婷娜刚大学毕业,今年三月份开始学习青阳腔。在师傅的调教下,李婷娜学得格外认真。


“其实我大学是学黄梅戏的,但现在唱黄梅戏的人有很多,后来接触到青阳腔,感觉很喜欢,就来到青阳拜师学艺。”李婷娜说,当初选择青阳腔的另一个原因也是被江进老师“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所感动,现在她只想把本领练好,为青阳腔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我想我会一直坚持到实在干不动的那一天。”江进说。未来,她将通过“名师带徒”文化工程,在艺术团体和学校寻找更多年轻新人好好培养,将青阳腔传承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