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件大事,习近平关心了数十年

发布时间:2021-07-23 15:19: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葛蕾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习近平关注的大事。本文梳理了一些故事,供大家参考。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来到正定任职时,这里有九处国家级文物,在全国各县屈指可数。正定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著称,向有“九朝不断代”的美誉。

当时,针对一些文物保护措施不力的现象,习近平曾严肃批评有关负责同志:“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如何让文物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想到,要在文化系统寻找一位领军人物。最终,他找到了在正定土生土长、熟知正定历史文化的贾大山,一位不折不扣的“正定通”。1983年,经习近平推荐,正定县打破党外人士不任正职的“规矩”,任命贾大山为县文化局局长。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写道:“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隆兴寺大悲阁、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2013年8月24日,习近平就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现在,用当地百姓的话说,正定“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寺塔,记得起乡愁”。

历经百年沧桑的林觉民故居,静立于福州繁华闹市之中。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市文物保护碑上,写了一个刺眼的“拆”字。

见此情形,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立即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并在1990年12月1日的《福建日报》上撰文:《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文中说:“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

读到来信,习近平立即让市文管会核实,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1991年1月27日,习近平作出批示,要求市委办公厅核实情况;1991年3月10日,习近平又主持了在林觉民故居召开的现场办公会。

在林觉民故居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问时任福州市博物馆馆长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

“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

习近平语气坚决:“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

199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开馆当天,习近平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还主持抢救保护了林则徐故居、被称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等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公元前3300-2300),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2007年,良渚发现古城遗址;2009年后,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

考古学家发现,距今约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习近平一直很关心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情况。2003年7月到良渚遗址调研时,了解到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市德清县6家石矿关停困难的次日,习近平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6家石矿被关停。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2019年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很喜欢参观博物馆,只是没有太多时间。”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首都博物馆时说。当专家讲解伯矩鬲的典故时,看到随行摄影记者近距离拍照,习近平连忙伸出胳膊,幽默地提醒:“小心,别碰到(文物),砸了我得负责。”

习近平考察参观过许多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他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和利用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731遗址群,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细菌战遗址群。数十年风雨侵蚀、冻融破坏,使遗址群部分旧址破损严重,甚至被挪为他用。

2014年4月,在一份反映该遗址群破损情况的报告上,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应加强修护工作”。

之后,731遗址群修复工作被加速提上日程:遗址群核心区改造工作开始实施,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本部大楼修缮及展览提升工程正式启动,陈列馆新馆开工建设,史料搜集和文物征集逐步开展……

在许多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集体学习。学习中,习近平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宝贵财富。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重要性不言而喻。说到底,这项工作不能弱化,必须加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学习时报、央视新闻等

最新播报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合作推广
电话: 18901119810  电话:010-88824959詹先生  电子邮件: 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