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于和伟:海外读者推荐我参演的《三体》 好作品可以共通

发布时间:2024-09-30 20:34: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秦金月 | 责任编辑:张静

中国网讯(记者 秦金月)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演员于和伟出席并发表题为《影视制作如何兼顾时代表达》的演讲。

近年来,于和伟除了演员工作之外,也会担任一些影视作品的监制,因此对“影视制作如何兼顾时代表达”有很深的思考。他坦言上台演讲虽然很紧张,但非常期待参加北京文化论坛,希望和更多专家学者分享经验和感受。

演员于和伟发表演讲(主办方供图)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兼顾起时代表达

于和伟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在作品中自觉兼顾起时代表达的责任感。

演员肩上的责任很大,“因为我们的作品面向全民,我们的前辈会看到,同辈会看到,同行会看到,年轻人和孩子也会看到。”于和伟说,“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他们会受到作品的鼓舞,长大后也许会成为新一代的创作者。我们想要让孩子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个很重要。”

因此,“这份责任感对于我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成为一个专业技能过硬的从业者。不管是戏剧、影视、动画、游戏,你要去掌握专业技能,有一个成熟的或者是逐渐成熟的思维,知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美好的东西是什么。然后通过我们的专业,不管是编、导、演,要变成一个好看的故事,让别人愿意看愿意听,可以接纳,可以吸收,可以思考。”于和伟表示。

并且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热爱这片土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各种丰富的文化汇集成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宝库。“文艺工作者需要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不断创新,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让其他的民族其他国家都知道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把我们的真善美,把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向后代传承和国际交流,这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回到人的基础上,想传递的才可能到达

如果细化到演员这一职业的自我要求,于和伟认为,“创作就一定要贴近人群、贴近生活、贴近历史。表演最根本的考验是对人物的认知。你是怎么认知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物关系,你怎么认知各类人的情感,只有先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了解人,积累到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才可以在一个好的故事里面去塑造好的人物。”    

在每一次创作当中,于和伟都会和主创们提到,“人物、人物、人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我觉得人物的情感是最具人性沟通共性的,”他说,“我演过刘备,我也演过曹操,还有陈独秀,一些历史人物,当然也有一些原创戏剧人物。不管是什么人物,首先要回到人的基础上,我觉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让观众共情,你想传递的也才可能到达。”

此外,于和伟还提出,“文艺作品在创作期间是不能脱离群众的,文艺作品问世后创作者也不能忘了多和观众交流。”

流量没有错,关键是面对流量给什么?

于和伟特别提到,在新媒体时代,有时候观众的兴趣点是创作者始料未及的。“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我有一个很火的片段叫做‘接着奏乐接着舞’,之前在网络上被很多网友自发地进行‘病毒式’的传播,这个片段也让我猝不及防获得了一些流量。”

他说:“我在很多采访当中都谈过我对于流量的感受。我觉得流量没有错,流量是一种关注,关键是面对流量我们给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给好的作品,给正确的价值观表达,在作品里面给真实的人物,给真诚的情感。我们不能抱着流量至上或者是为了获取流量的心态去创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怀抱着给观众提供好内容的初衷来支撑我们的创作。”

即使语言有差异,好的作品是可以共通的

此外,于和伟认为,我们的文艺创作者也要更多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例如北京文化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

他表示,我们“不仅要去多学习了解国外民族文化和作品,我们也要通过我们的作品来让各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得以展现,让国家的文化输出形成文化名片,让更多的国际友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心灵,了解我们的情感,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

“有一些《三体》小说的海外读者,包括美国著名的作家、导演斯蒂芬·金,都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推荐过我参演的国内电视剧版《三体》的第一部,”于和伟表示,这“当然得益于《三体》这本科幻著作拥有庞大的读者基础。是文学先让很多不同国家的人了解了这个中国的IP。我们的这个电视剧版没有让他们失望,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这是非常开心的事情。这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即使语言有差异,但是好的作品是可以共通的。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止步于此,以后的作品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再去精进再去琢磨。”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