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和海佳 张芃芃)中国传统纹样是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图腾、纹样,他们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是各民族独特的美学符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呼吁,设立中华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推动民族手工艺国际化,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形象标识,“我们的纹样数据库里边有8900多种现代美学纹样,我们从这些纹样里重新做二次设计,化繁为简,在讲述民族故事的同时,又彰显现代美学色彩,现在越来越多的全球设计师开始应用这些美学图案去创作作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同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留下数不尽的美学宝藏与文化财富。在全国两会上,夏华还带来《关于推动民族手工艺走向世界,好中国故事的建议》,让民族传统手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她提出,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民族手工艺成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在中外交往活动里积极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播撒中国手工艺文化,体现东方气韵之美。
中国网记者:经过多年实践,您在刺绣等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方面有哪些经验想法?
夏华:我们做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大概有20年,总结出数字化、产品化、市场化、国际化这样一个可行的发展模式。
在数字化方面,因为大量的中国民族手工艺传承者分布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叫她们“深山绣娘”。对此我们做了数字化平台,把绣娘的特长、绣龄、绣工价格等信息整理成数据库,让绣娘们有机会在这个数据库里去面对全球市场和设计师,很多绣娘的命运由此改变,她们也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第二步是产品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把市场畅销品转换成带有刺绣、蜡染等手工艺附加值的产品。这些年,我们推出国潮背包、蜡染帆布鞋等走俏单品。当这些产品具备时尚化功能而引爆市场的时候,那么才真正能将绣娘们的手工艺品推到市场价值的一线位置。
第三步是市场化。我们搭建了专为这些民族手工艺者们打造的深山集市,把(产品)推荐给全球消费者。我带着贵州的绣娘和她们的手工艺走进了伦敦的秀场,还将深山集市开在了英国哈罗德百货,消费者们排起百米长队,和绣娘们拍照,她们带去的产品也被抢购一空,甚至没绣完的产品也被预订了。
另外,我们打造了很多国潮街区,给绣娘们开出专门的工坊,绣娘在这刺绣,消费者一边旅游,一边购买,也可以跟绣娘们一起去创造自己喜欢的产品。
再一个就是国际化,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动民族手工艺国际化,传承人走向国际舞台展示技艺,我们在伦敦、巴黎、米兰等外国城市每次展示都会带着绣娘们,还邀请全球的模特去展示绣娘们的产品,赢得了欧美消费者的喜爱。
中国网记者: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手工艺注入生命力?
夏华:我们既要有模式创新,还要有(对)产业的发展思考,把那些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美学纹样变成现代美学的符号。目前,我们的纹样数据库里有8900多种民族美学纹样,现代美学纹样全部从这些纹样里做二次创造、二次设计,化繁为简,在讲述民族故事的同时,又展现现代美学色彩和线条的魅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全球设计师开始应用这些美学图案讲述中国故事。以前绣娘们要花费几个月才做出一个产品,现在可能一天就能绣几本刺花的笔记本,每一本都给她创收几十块钱,一天绣十本就有几百块钱的收入,这既增加绣娘们的收入,也让产品受到现代消费者的喜欢。
我们通过现代设计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商业价值,使绣娘们把个体价值转换为群体价值,进而创造产业价值,所以现在我们说它已经不仅是“指尖技艺”的传承,而是一个关于“指尖经济”的大产业。
中国网记者:怎样通过传统手工艺传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夏华:我今年带来几份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推动建立中国民族美学的数据库,加强民族间的融合共嵌”方面内容。这些年我们做民族手工艺的创新推动,提取传统美学纹样,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别漂亮的美学符号,也有自己的手工技艺,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它们进行融合。
现在我们已经有来自不同民族的绣娘,在一起共绣一幅表现中华民族美学的图案。我们的一件衣服上既可能有苗族的马尾绣,也会有其他民族的胡蝶图样,我们希望大家共同绘制这份蓝图,一起打造中国手工艺的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也提倡推动中国民族手工艺“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中华民族的时尚态度,透过民族手工艺融合,让民族间文化融合互嵌,开展美学共创,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