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红山文化考古现场直击:内蒙古赤峰出土体量最大玉猪龙遗址探秘

发布时间:2024-09-24 08:52: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苏向东 | 责任编辑:姜壹平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地理位置。

中国网9月23日赤峰讯(记者 苏向东)继“中华第一玉龙”红山碧玉龙之后,红山文化考古再次惊艳世人!

9月22日,红山文化多个“首次”考古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  ——‘红山文化’命名 70周年研讨会”上发布:内蒙古赤峰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基本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类型,填补了内蒙古地区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其中一件长15.8cm、宽9.5cm、厚3cm的玉龙,是红山文化百年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玉猪龙。

23日,中国网记者跟随考古专家,前往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遗址现场,为读者揭秘解读这些考古重大发现。

冢内大墓出土的至今体量最大的玉龙。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现场一:

“最大玉猪龙是在这个墓穴发现的:

墓主人头东脚西,双手被捆绑”

从赤峰市向东驱车2个多小时,于11时左右到达敖汉旗下洼镇八旗村。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就坐落在村北1.5公里处。

正值中午时分,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元宝山脚下,历经6000年岁月的积石冢静寂无声,只有阵阵秋风轻轻拂过。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发掘全景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北部圆冢(由北向南)。

记者看到,元宝山积石冢遗址所在位置,北部是向上的延伸坡体,东北为二凳山,东西两侧分别为元宝山、四棱子山。南部坡下为东西向流经的教来河,隔河远望,坤天皋山、开花山、九头山等九座山峰绵延如屏障。三面环山、一面向水,且背山面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选址非常讲究。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考古现场。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在考古现场。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告诉记者,这是刚刚完整揭露的一座红山文化积石冢,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

今年5月,考古部门对元宝山积石冢启动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已明确该遗址是内蒙古首次发现的集墓葬与祭祀为一体的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建筑遗存。截止目前,累计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1座、石堆3座、灰坑1座、祭祀坑1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

最大的玉猪龙就是在这个墓穴发现的。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最大的玉猪龙就是在这个墓穴发现的。”站在遗址北部圆冢区域一处带有台阶状的墓道边上,党郁用手指向下面一个竖穴土坑石棺墓。土坑很深,墓穴四周散落着大小不一的青色石块。

“出土时,墓主人头东脚西,双手被捆绑,3块玉猪龙就放在他(她)的头部。”党郁说,这种墓葬规格较高,随葬品多为代表墓主人身份的大件玉器,如玉猪龙、斜口筒形器、玉冠饰、兽面带齿饰等。

“还不能断定墓主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骨遗存时间太久了,需要进一步通过DNA等科技手段检测。”

6000年太久远了,目前无法确知墓主人的身份。“打个比喻吧,如果说牛河梁(遗址)是王国的首都,这里就是一方诸侯。”党郁对记者说。墓主人的权利和身份可见十分尊贵。至于为何双手被绑入葬,党郁解释说,红山先民的入葬礼仪非常复杂,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礼仪上大概是为了让逝去的墓主人更好地得到永生。

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考古现场。南部坡下为东西向流经的教来河,隔河远望,坤天皋山、开花山、九头山等九座山峰绵延如屏障。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遗址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据介绍,遗址北部的圆形积石冢的外冢墙直径23.5米,晚期积石堆直径可达28米。外圈冢界墙,由东西两侧向南延伸时形成直墙,在南部围成方坛,方坛墙体宽约2.35米。西侧墙体破坏严重,而东部墙体已发掘的部分长约27米,向南叠压在一座清代庙宇的遗存下。最南部经勘探和探沟试掘可知全长约45米。方坛两墙间距20.3米,方坛内活动面积约六七百平方米。

冢墙边堆积的扁钵式无底彩陶筒形器。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记者看到,保存较好的北部冢墙体大约有六至七层的台阶状墙体,残高约0.4~2米。由于墙体整体向外挤压倾斜,每层台阶上密密麻麻堆放的彩色陶罐大多破碎,到处散落着残片,不知这些陶罐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寓意?

“这些彩陶是扁钵式无底彩陶筒形器,有祭祀功能,讲究无底通天。”党郁说,这些筒形器都是一次批量生产,朝向人们能观赏的一侧,往往有彩绘,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内部和另一侧,仅仅是简单修整,非常粗糙,与同期的红山文化生活用陶器有明显区别,是考古工作者识别红山文化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现场二、

出土文物首次亮相

玉龙造型生动、玉鹰振翅欲飞

珍贵文物玉猪龙握在手里,隔着保护层,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温润。

眼前的玉龙,纹理清晰、造型生动;另一个断翅的玉鹰昂首直立,振翅欲飞。遗址现场,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出土文物首次亮相,来访的专家学者纷纷驻足端详、细细查看。

遗址现场展示的出土玉器

著名考古学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观看最新出土的文物。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此次出土器物以无底筒形器和玉石器为主,其它也见打制石器、细石叶、蚌贝类及骨器等。生活用陶极少。玉石器此次共计百余件,种类有环、璧、方璧、璜、斧、凿、锥、钺、蚕、蝉、龙以及各类钻芯、玉料、切割的废料等。对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发现,祭祀用玉和墓葬内的葬玉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材差且残但器型丰富,数量较多。而墓葬内用玉则料美工精,不乏重器。

遗址现场展示的玉鸮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有些陶器的发现是牛河梁没有的,红山文化的文物花纹更简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说。

“真是一个奇迹!”同行的记者小伙伴难掩激动,“一瞬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史前先人对话!”

红山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在距今5800年进入古国文明阶段,以玉器传统、礼制建筑闻名中外,其所处的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称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有分布较为密集的红山文化遗址,被认为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上层统治者居住的核心区域,见证了红山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

元宝山遗址目前正在同步开展古环境研究、大范围地形图航测、碳十四测年、碳氮同位素分析、陶器相关检测、积石冢的建筑复原及营建顺序的制作等工作。据最新的测年数据表明该遗存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5000年。

随葬出土玉器。

党郁表示,元宝山积石冢坛冢合一的建筑本体,冢内积坛内发现的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大量形制不一的无底筒形器、玉石器、彩陶器、蚌贝器物等,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组织管理、人地关系、玉器加工,进一步探讨红山古国文明阶段礼制文明初步形成、古国初期的文化归属和中国礼制文明的源流等都具重要意义。

“元宝山积石冢的发掘,还首次显示出河套地区的石城建筑、藏玉于墙的文化源流应与红山文化存在传承关系。”党郁说,“进一步深入发掘与研究可进一步确认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直根系的地位。

在接受中国网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在如满天星斗般的中华文明中,红山文化是其中璀璨的一颗,其反映的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奠定的龙图腾、玉为尊的文化传统,形成的天人合一、尊祖崇宇的宇宙观和社会观,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后续影响,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专家在现场交流研讨出土的陶器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近年来,中国考古界掀起了“红山文化热”,而2023年张家口一系列红山文化遗存的发现,使得河北有望成为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红山文化研究区域。

如今,随着红山文化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踏上申遗的新征程,“红山文化热”正从中国考古界向全国蔓延。

正如记者在踏访红山文化遗址的过程中,无论是赤峰英金河畔升起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的“红山遗址群”,还是远山环抱、隐身于玉米飘香、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的“魏家窝铺遗址”,在一个个红山文化遗址地,都能看到一个风行全国的网红打卡指示牌,上面写着:“6000年的风也将你吹到了这里!”

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也终将乘着6000年的风来这里亲眼目睹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的升起!(完)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