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从精美彩陶到一粒黍子,中国和罗马尼亚史前文明有何相通之处

发布时间:2024-09-29 09:38:57 | 来源:国际在线 | 作者:孙伶俐 | 责任编辑:张静

“黍子虽说很小,但这些毫不起眼的种子,明确地指示了这条史前时期文化通道的存在。”

近期,中国和罗马尼亚联合考古队在罗马尼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现了一些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黍子,显示了史前时期欧亚大草原文化通道的存在。

温成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副研究员,也是中国罗马尼亚联合考古队中方负责人。他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介绍,2019年,中国罗马尼亚联合考古项目首次在东南欧开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赴欧洲进行考古发掘。

温成浩: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仰韶文化和库库特尼史前文化的对比研究提供一手材料。第二个目标就是给国仰韶文化、包括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对比的研究对象——做史前文化对比研究时,能够看到一些不同区域在同样时间的文化进程、文化路径,或许能给国内做相同时段研究的考古学者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资料。

温成浩2019年7月第一次去罗马尼亚开展考古发掘,随后陆续去了3次。联合考古队选择了罗马尼亚东北部的多布若瓦茨遗址展开考古工作。

温成浩:我们发掘的遗址主要是位于罗马尼亚东北部第二大城市雅西市以南30公里的一个村庄,叫多布若瓦茨。这个遗址是他们最近几年在考古调查的过程中新发现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我们现在的考古发掘主要就是沿着森林边缘,在空旷地带进行探方布设、考古发掘作业。

温成浩:在我们来之前,罗方先做了一次地磁勘探,在森林边缘暴露的旷野地区下面发现了大概有8到9座红烧土房屋。我们在森林东边一个断崖上发现了堆积非常厚的陶片,都是库库特尼时期的彩陶片,因为大部分都叠压在森林下面,很少受过耕地、农田建设这些后期人为的干扰,所以总体来说保存状况是很好的。

温成浩坦言,中国和罗马尼亚是第一次联合考古,各自都有理念和方法,需要不断磨合。

温成浩:大家都是考古学家,基本的道理和逻辑其实都是一致的,不同的就是一些路径和方法,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双方是能达成共识的。比如说,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想把整个红烧土房屋从始建到居住到改建一直到后来废弃整个文化过程都给弄清楚,这也是罗方一直追求的目标。

温成浩:比如说,罗方专家对红烧土块背后的木结构印痕观察得非常仔细,然后把出土的红烧土块做拼合和翻转,在沙盘上复原,这种认真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中方有更精确的全站仪可以精确到毫米级,包括遗物的坐标,都可以通过我们从中国带来的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快速准确地记录下来,这些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温成浩介绍,从2019年到2024年,在罗马尼亚的联合考古已经开展了三个季度,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温成浩:我们已经发掘了5座房屋,发掘的红烧土面积达到了将近2000平方米。体量最大的红烧土房屋是3号红烧土房屋,分上下两层,它的堆积是最厚的。在房屋的中部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类似于祭坛一样的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像陶豆一样的容器。2023年,通过对土样浮选,发现了一些中国北方起源的黍,就是俗称的黄小米。最早的一粒黍子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1450年左右,大概距今3500年前后,在整个东南欧地区都算是年代比较早的黍子了。

温成浩:黍子的发现为我们探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些直接的证据,说明当时在中国北方起源的农作物可能通过欧亚大草原这条文化通道,一路往西传到了东南欧地区。黍子的遗存刚好是公元前1500年前后青铜时代中晚期,人群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造成了一些跨大陆尺度下的文化传播现象。黍子虽说很小,但是这些毫不起眼的种子,明确地指示了这条史前时期文化通道的存在。

温成浩认为,通过考古挖掘,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人类的古代文明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都有相似之处。

温成浩:现在发现的主要遗迹就是一些红烧土的房屋建筑,这些房屋建筑在中国境内许多史前遗址都有发现,这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的,虽然相隔这么远,但是人们的理念大概是相似的。另外,库库特尼先民们创造的一些精美的彩陶,跟它对标的是中国境内的史前仰韶文化的彩陶。我们从中发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温成浩: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我们在这边从事的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都属于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罗马尼亚文化进行一手材料的深入研究后,我们才能够越发地意识到中华文明的一些内在特质。这对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