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从全球文明倡议视野看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

发布时间:2024-09-25 08:40:11 | 来源:环球时报 | 作者:吕舟 | 责任编辑:张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文明倡议是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并深刻阐释全球文明倡议。倡议的第一点内容即是:“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世界遗产名录是展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平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世界遗产项目,是展现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促进文化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话合作的重要平台。1972年教科文组织响应联合国的号召,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提出通过公约的形式促进世界各国共同保护具有突出世界性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截至2024年7月,已有196个国家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68个国家的1223处遗产(952处文化遗产、231处自然遗产、40处混合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名录已成为展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最重要平台之一。

世界遗产的意义远不仅限于保护层面。200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就已将“对话交流”与“建立可信的名录”、“保护”和“能力建设”作为世界遗产的全球战略提了出来。2007年更是考虑到世界遗产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推动国际对话、合作方面的重要意义,增加了关于“社区”作用的内容,即强调社区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造福于当地社区。这些举措,使世界遗产的当代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世界遗产名录本身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表达,反映了不同文明被世界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也促使各国对于将自己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

根据世界遗产的地区分类,世界被划分为欧洲及北美、亚太、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阿拉伯五个地区。反映西方文明的欧美地区,一直在世界遗产名录上占有极大的数量优势,这无疑体现了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认识的情况。

亚太地区的遗产数量仅次于欧美地区,它属于增长最为快速的地区。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召开,2024年第46届大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民众对这两个主要的东方文明的了解。

阿拉伯地区近年在世界遗产名录上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近十年有三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阿拉伯地区召开(2014年第38届卡塔尔的多哈、2018年第42届巴林的麦纳麦、2023年第45届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促进了世界通过对阿拉伯地区遗产的了解,更好认识阿拉伯文明。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非洲的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上长期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的领域将非洲置于优先位置,号召公约的各缔约国支持非洲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建设和参与非洲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合作。这种合作促进了文明或文化间的对话,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国也积极参与和推动中非在世界遗产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初步形成对中华文明的系统性呈现

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今天已经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已经初步形成对中华文明的系统性呈现。这种系统性不仅体现在中国的世界遗产覆盖了从史前文明(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到各历史朝代,再到近代(如澳门历史城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各主要历史阶段,也覆盖了中国文明的传统信仰体系(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儒、五台山—佛、武当山—道)和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丽江古城—纳西族、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藏族、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哈尼族、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布朗族、傣族)以及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古代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等诸多方面。

202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它展现了传统规划思想及背后的哲学观念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持续影响,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在北京中轴线的申报文本中,将其世界遗产价值表达为:“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轴线之上与两侧汇集各个时代最为重要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多元化的空间组织不仅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也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持续地对北京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续的生命力。”

在世界遗产的语境中,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遗产对文明和文化传统延续性的见证作用,但在实践层面,却鲜有通过遗产表达这种连续文明的案例,在遗产申报中强调遗产在时间上的上下限,并使之成为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标准。对于这种情况,许多缔约国,特别是亚太、非洲、阿拉伯等地区文明具有延续性的国家在专家层面对这一问题多有讨论,却没有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案例。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从13世纪(万宁桥)一直到21世纪初(永定门),无疑是对原有评价标准的突破。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通过与评估机构专家、教科文组织相关官员、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代表,基于世界遗产现有标准和北京中轴线价值对应关系广泛、深入的讨论获得了普遍的理解。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关于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讨论中,各国代表相继表达了对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文明延续性的支持。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是一个价值传播和国际交流的成功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表达的价值被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各国代表、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的专家、教科文组织官员理解和认同,而且申报工作本身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中国的世界遗产清晰表达了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中国的世界遗产在表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追求的同时,也表达了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2017年鼓浪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的价值强调了“在 19世纪中叶到 20世纪中叶,鼓浪屿是东亚和东南亚区域独具特色的对外交流窗口。闽南传统风格、殖民地外廊式、西方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风格、装饰艺术风格等建筑风格汇聚于此,并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发出具有本土建筑特征的‘厦门装饰风格’,影响辐射到沿海其他区域……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社会生活、建筑园林设计及建造、艺术风格、现代技术方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人类价值观在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交流、互鉴、融合的集中体现”。对世界而言,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各种冲突使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显然,鼓浪屿的价值表述清晰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当今世界各文明的相互尊重和对话树立了榜样。

这一点,已经被充分认识到。2017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为鼓浪屿颁发世界遗产证书时指出:“这是一个很小的岛屿,它却承载了伟大的价值和精神。鼓浪屿孕育了文化和宗教的对话,这可以帮助当今世界的人们理解和实践尊重、宽容和欣赏多样性的价值观。这是一堂全球公民课。这座岛屿给了我们希望,建筑风格的共存可以激励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文化的和平共处。它提供了跨文化丰富性的实物例证,而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些。” 

综上,世界遗产是文明间对话和相互理解的重要平台,也是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舞台。而中国的世界遗产表达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了世界了解中华文明,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对世界其他文明的了解。(作者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