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站内搜索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3 08:44: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向勇 刘结成 | 责任编辑:姜一平

作者简介   

向勇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刘结成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擘画了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内在根脉,是强国伟业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文化内容创意的高品质发展、文化生产主体的创新式发展、文化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发展、文化生产空间的协同式发展和文化消费体验的人本式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国际传播效能,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规律的需要,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11年,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阶段。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2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展开,开始探索文化建设的两种路径:政府主导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市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结束。这一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走出去”成效日益明显。

第二阶段为2012至2022年,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在这个阶段,国家文化主管行政机构进行重大调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运行机制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为2023年至今,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概括新时代以来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理论性结晶。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强国建设和复兴伟业为发展根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发展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根脉,着眼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目标,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发展任务。《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丰富、措施具体,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文化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提升,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文化产业营收快速增长,文化产业结构逐渐优化。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83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2024年上半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43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

第二,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3年,以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等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这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70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个百分点。

第三,文化消费亮点纷呈,文化消费动能明显释放。近年来,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IP不断推陈出新,博物馆、艺术展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打卡点,“村BA”、“村超”、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天水麻辣烫等一批批网红文旅项目、城市先后涌现,推动了中国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共查验出入境人员2.87亿人次,同比增长70.9%。今年1—6月,国内陆续出台或恢复各类免签政策,成为今年入境游持续升温的直接动力。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1%。

第四,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攀升,国际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文化强国建设引领下,文化贸易发展环境趋优、主体趋强,贸易额稳中有升,贸易伙伴更加多元。文化产品贸易方面,2023年进出口总额1619.4亿美元,继续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出口1445.89亿美元、进口173.51亿美元,顺差明显。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9年至2021年,全国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由177亿美元增长至1244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 17%,进口年均增长18%。

当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因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少有6个方面有待提升:

区域发展结构的平衡性有待提升。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省份优势明显,在市场主体、产业载体、市场要素、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规模、质量和创新性都有较强优势。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省份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东北地区省份近年来所有提升。

整体投入产出比有待提升。由于在技术融合、品牌赋能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除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外,大部分地区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

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有待提升。整体来看,我们的文化精品力作欠缺,大部分文化产品的故事力不够,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与产品力和市场力融合的好产品,低层次供给过剩。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围绕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文化消费水平有待提升。整体看来,我国人均公共文化支出不高,文化消费的环境需要加强培育和引导,人们文化消费意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化消费占比较低,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等现在还较严重,需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有待提升。我们的人才队伍总量少,懂文化、懂旅游、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此外,在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机制方面也需要完善和提升,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多元创新培养模式。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扎实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强化思想引领,培育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之发展脉络,全面把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内凝心聚魂,对外提升国家形象,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增强创新活力,激发文化企业家精神,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文化产业是彰显创意能力的新兴产业,文化经济是高度依赖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想象力经济。坚持守正创新,树立开放式发展的文化创新观,建立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共享平台,吸引全球创意者共创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产品,以高品质文化供给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以中华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深化科技赋能,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壮大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科技优势,筑牢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社会化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文化生产领域的最新应用,推进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文化消费智能化的融合发展,激活文化创新生命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文化产品内容品质,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动能。

推进内容驱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造文化消费新场景。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战略,从中华文明中萃取优秀文化基因,推动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打造优质文化产品;推动服务形式创新,构建新场景,创造新体验,推动文化消费升级,建立文化消费新模式。

拓展创意思维,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新模式。当前,传统产业处于转型升级中,文化产业天生带有赋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基因,因而成为时代所需、产业所为的必然选择。在与相关产业融合过程中,文化产业本身也会产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从而进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

加大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是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展示中国精神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西方主要文化大国对外推广文化的通用做法。加强国际文化市场的洞察,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基地和载体,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国际营销,提升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治理水平,全面均衡发展,构建现代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顶层设计和法规建设,注意预防并及时化解文化矛盾,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文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激发文化治理的多方参与性,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国内区域均衡发展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