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记者 秦金月)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在在京举办。当日下午,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的“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专业沙龙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举行。此次沙龙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主持。
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通过中亚连接到欧洲,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次沙龙将通过考古研究,展示各个地区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联系。通过这些历史上的成功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当代的延续性和历史基础。此次沙龙设置参观、讨论、对话等环节,突出了专业性和互动性,充分展示了学术前沿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物分享了他在中国西部地区以及中亚地区的考古成果,揭示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的交汇与共生。
首都师范大学意大利籍教授康马泰分享了他将敦煌壁画与中亚粟特艺术,以及波斯、拜占庭地区艺术考古进行的对比和解读研究,深刻揭示了粟特占星学元素在中亚和中国艺术中的传播与影响。
复旦大学二级研究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副主任魏峻则分享了他在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方面的研究,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了东南亚与中国的文化互动。
南非国家遗产资源局政策与技术发展处处长莱萨·拉·格兰奇重点介绍了南非的水下考古和沉船研究方面的最新工作成果,同时表示期待以本次北京文化论坛为基础,继续密切与中国考古学界之间的交流联系。
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徐海峰则介绍了故宫“走出去”的考古研究如何为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即以环印度洋贸易为轴心,以陶瓷考古为抓手,在印度、肯尼亚、阿联酋以及中亚地区开展各项考古工作,做到以紫禁城为中心,实现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透物见人”。
墨西哥国家历史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塞·路易斯·彭索·迪亚斯则通过墨西哥考古见证文明之间的交流,探讨中美洲文化与“一带一路”的联系,并建议以本次北京文化论坛为基点,分享墨西哥与中国之间的经验,加强合作,不仅仅是政府间的,更要与各大学、研究机构之间加强合作联系。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教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研究员、克罗地亚考古学家高山都表达了在国际协作与沉船研究领域加强合作的期望,中国在水下考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希望未来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分享技术与研究成果,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