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妻用现代技术“守护”千年石窟
今年35岁的李博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便来到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成为新疆龟兹研究院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也是在这里,她收获爱情。爱人贾文佳和她一同“隐居”山中,书写着与克孜尔壁画的不解之缘。扫描工作开始前,李博团队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商定细节。新华网 茹斯坦摄
克孜尔石窟地理位置偏远,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初到此地时,李博受了不少苦。“当时这里的情况跟我的想象差距很大,哪怕采购生活用品都只能搭便车去70多公里外的县城。我从城里来,特别不适应。”李博回忆道。图为克孜尔石窟保存较好的壁画已成为最珍贵的遗存。新华网 茹斯坦摄
但慢慢地李博对克孜尔石窟产生了感情,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克孜尔石窟始建于1700多年前,目前保存较好的壁画已成为最珍贵的遗存。2011年,龟兹研究院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数字化扫描技术,利用3D打印与数字印刷等复制千年石窟。“文物的寿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保存下去,总会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受到破坏。为让文物永续保存,院里引进文物数字化技术,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负责克孜尔石窟的数字化扫描工作。”李博说。图为李博与团队在克孜尔石窟中扫描壁画。新华网 茹斯坦摄
文物数字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在洞窟中进行,李博和团队经常在洞窟一待就是一整天。“有些洞窟冬季温度比室外还要冷,夏季比室外高得多,在里面待久了会让人喘不过气,非常难受。”李博说。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测量壁画间距离,壁画间距离不同,扫描设备调试也会不同。新华网 茹斯坦摄
虽然工作辛苦,但李博有了意外的收获。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活动中,认识了贾文佳,那时候,李博还要参与克孜尔石窟申遗的筹备工作,白天在洞窟内扫描文物,晚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一度忙得不可开交。“当时任务非常重,经常加班到凌晨。这里是野外,路灯少,担心她的安全,每天都送回宿舍,慢慢地我俩开始了交往。”贾文佳对追求李博的经历记忆犹新。图为正午,天气炎热,贾文佳探望妻子李博,为她送水。新华网 茹斯坦摄
长期在野外洞窟中从事枯燥的工作,李博一度产生放弃的想法。“每件事情只要用心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更何况所做的是热爱的事业,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每当李博想停下脚步时,贾文佳就会这样鼓励她。
李博和贾文佳所做的工作是为让文物能保存得更长久,让专家学者能够打破时间和距离的壁垒,近距离研究这些精美的壁画。9年来,李博和团队已经扫描110个洞窟和30个洞窟中的壁画。李博的一天总在石窟与办公室间来回“奔波”。新华网 茹斯坦摄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做扫描前的准备工作。新华网 茹斯坦摄
“保护藏在深山洞窟中的绝美壁画和把它们展现给大家是我和爱人的共同使命。”李博说。夫妻二人常年生活在戈壁中,虽然生活极不方便,但丝毫没有减少对事业的热爱。“我们有个共同的梦想,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被更多人了解,让洞窟内的壁画走进更多人视野。我们会继续坚守在这里。”贾文佳很坚定。图为扫描结束后,二人回到办公室查看扫描结果。新华网 茹斯坦摄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七公里木扎提河北岸却勒塔格山对面的断崖上。大约始建于公元3世纪,止于公元8-9世纪,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与甘肃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虽然生活极不方便,但丝毫没有减少他们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新华网 茹斯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