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茶、茶道和佛教禅宗——王琼新著《茶修》读后

发布时间: 2020-05-20 10:03:2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杨曾文 | 责任编辑: 王肇鹏

作者:杨曾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茶道茶艺学者王琼女士新作《茶修》已由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谨表示祝贺。笔者学历史出身,长年从事佛教历史研究,对茶学、茶艺、茶道、茶文化可谓外行,过去尚未深入考察了解。读过《茶修》一书概要介绍和主要章节之后,颇受启发。联系以往在阅读佛教经史资料中看到的关于茶、茶道与佛教特别是与禅宗关系的记述,并参考对茶叶、饮茶的文史图书有关茶学、茶道的记载,决定结合自己的体会,随笔写出关于茶、茶道和佛教禅宗的一些想法,算是《茶修》一书的读后感吧。

王琼女士多年来致志茶艺、茶道、茶文化的学习、研究、教学和传播实践,1996在沈阳首创高级茶艺馆和静园茶楼,普及茶艺茶道并着手培养茶艺人才,受到社会广泛好评。2010年将企业迁至北京朝阳区百子湾路,去年底迁到宋庄。在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适应茶艺茶道爱好者的需要开设了以普及茶文化和培养茶艺专门人才的“和静茶修学堂”,并且在继承中国传统茶艺、茶道和茶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切身实践体验和感悟,创立了富有时代气息和新意的以“茶修”命名的茶道思想和教学理念体系,先后撰写发表了《白云流霞》《中国茶艺经典》(光盘)和茶修工具书《泡好一壶中国茶》。去年出版的新著《茶修》比较集中地介绍她的茶道思想和教学理念。

关于茶的最早发现和饮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归纳以往相关著述,大体可以得出以下见解。

众所周知,在秦代以前,经历了远古传说时代和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和以儒、道、法等学派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奠基时期,在经济上从原始社会以狩猎、采集谋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为逐渐使用金属工具的以养植业为主的农耕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先民从众多林木中发现了茶的医药和饮用功能,然而尚未着力开发。唐代陆羽《茶经》断定“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引久已失传的《神农食经》所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虽应归之为一种传说,然而断定茶发现于先秦还是正确的。从现存资料来看,进入汉代以后在盛长茶树的西南地区特别是现在的四川、重庆一带,己风行饮茶,并且制茶卖茶也初具规模,然后通过进贡传至京城长安和北方地区,不过饮茶者仅限于上层少数人。直至进入魏晋以后,饮茶之风才遍及大江南北,而进入唐代,饮茶已经广为盛行了。 

在8、9世纪中唐以后,佛教禅宗迅速兴起,对饮茶风习和茶道的推广影响很大。禅宗北宗神秀(?-706)的弟子降魔藏禅师在泰山灵岩寺传法,开始将饮茶纳入寺院日常生活和禅修。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 

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㝥,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可知饮茶风习原盛行于南方,而经降魔藏禅师在泰山灵岩寺的倡导而推广到北方广大地区,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喜爱,以至在京都城镇兴起茶店茶铺售卖煎茶,产自江淮一带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至北方。

从宋代道原编撰的《景德传灯录》对唐五代禅寺禅僧的禅修和日常生活的记述来看,在禅宗丛林十分盛行煎茶、饮茶,所用的茶具有碗、盏、瓯、瓶;煎茶用具的有炉、茶铫;寺院在普请(集体劳动)时干的活有锄茶园、摘茶;在寺僧日常会话或禅语中有“逢茶即茶,遇饭即饭”,“饭后三巡茶”,“酽茶三五碗。意在镢头边”,“喫茶去”等。禅师为启发参禅者自修、自悟,不仅赵州从谂和尚,其他很多禅师也常用“喫茶去”这句话来打断参禅者的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参扣思考。顺便提及,日本茶的种植和普遍饮用,正是在宋元时期由日本的求法僧从江浙禅寺传入的。后来兴起茶道,至今盛行不衰。

正是在唐代社会盛行饮茶之风,制茶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陆羽(733-804)基于广泛深入调查并潜心研究才撰写出划时代的茶学、茶道名著《茶经》。他在此后游访各地过程中又一再补充修改,受到普遍欢迎,被尊之为茶圣、茶仙。后经世人的赞许和推广倡导,“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佽者”。(《封氏闻见记•饮茶》)

那么,何为茶学?何为茶艺、茶道?何为茶文化?

应当说,四者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考察、论述茶的历史、茶的裁植管理技术、揭示茶叶的功能、采制和饮用茶的方法等等,皆可归于茶学范畴。至于茶艺、茶道关系更为密切。《茶经》将饮茶技艺归纳为九个难点,称之为“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大体是围绕着采制茶、鉴别选用茶、煎饮茶的器具、烤茶饼用的木料、煎茶用水、烤炙茶饼的环境和火候、将烤好的茶饼碾成碎末,对煎茶、饮茶也有讲究。应当说这只是茶艺的最基本要求,适应不同的季节和环境,情况会有变化。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茶艺也在发展。至于茶道,应当说主要基于茶艺而形成的,即运用传统文化思想和民族审美情趣、习惯,对上述茶艺各个环节和茶艺整体在道理上进行阐释,宣述饮茶、品茶的功效与意义,行茶、敬茶的次第礼仪,是将展示茶艺和饮茶流程与道理的阐释说明有机地结合起来。至于茶文化,涵盖的面更广,上述茶学、茶艺和茶道皆属于茶文化,此外以茶、饮茶等为内容为题材的诗、文、艺术、舞蹈、造像等等也可归之于茶文化的范畴,或是受茶文化影响的文化形态。

自唐宋至明清,饮茶成为中国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习俗,茶艺、茶道也在随顺时代不断发展。斗转星移,朝代更替,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日益繁荣富强。

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文化界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茶艺、茶道、茶文化的迅速而广泛地兴起,伴随茶馆茶社等店铺在京城和各地城镇的恢复和创建,学术界关心和研究茶道、茶文化的学者或爱好者日益增多,以茶馆茶楼茶社为实践平台,致力于普及茶艺、茶道、茶文化的“茶艺师”、“茶人”群体成为丰富和活跃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令人瞩目的是,在学者和拥有高超技艺的茶艺师当中,有的还尝试创立了新的茶道思想,向饮茶民众和茶艺爱好者阐述并培养茶艺新人。

茶道既然称“道”,自然与天道、人道、政道、仁道、孝道等存在相契、相通和可以彼此融摄的地方。作为形而上的道,虽超出有形体的事事物物之上,然而却是以世界万事万事为基础为本源的。道,源自于道路,具有规律、规则、本体和道理的意思。茶道是在茶学、茶艺、饮茶风习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形成的。既吸收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思想和适应道德理念制定的礼仪规范、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和习惯;又吸收道家的自然无为、谦下贵柔和长生久视的养生之道;还吸收了隋唐以后盛行的佛教义理,特别是禅宗的心性思想,倡导休歇身心、安心、修心和明心见性等,并且吸收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将茶作为一味“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悦志有力” 的药材,把饮茶与治病健身怡情结合起来。

前面提到的茶道茶文化学者和以茶馆茶社为平台提出自己茶道思想的茶艺师,在对茶道的诠释中十分重视“茶德”或“茶修精神”的定义。据“百度百科”等网页报道,有的人主张以廉、善、和、敬为茶德;有的以和、俭、静、洁或淸、净、和、美为茶德;也有的以理、敬、清、融为茶德;还有以正、静、清、圆或美、健、性、伦为茶德的。虽运用德目不同,诠释有异,然而若将这些德目加以综合考察,可以说皆是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包括儒释道三教在内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仁义道德理念、礼仪规范等所作的应机发挥,特别对源自天地阴阴和合的和谐、正心修身的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的无为清静、明心见性的修心、体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无言之美,作为重点向饮茶民众和茶艺爱好者宣示,引导他们在品茶、欣赏茶艺之美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徳礼仪的理解,以促进正心修身,提高自己的人品和精神境界。

王琼女士这本《茶修》旨在向社会民众和茶艺爱好者介绍自己创立的茶修茶道思想和教学理念体系。她首先对茶修茶道思想从总体上作概要论述,然后对茶修宗旨、茶修理念、茶修哲学、茶修美学等作系统阐释。全书结构严谨,层次表达清晰。

请看她对茶修的定义及茶修体系作了如下说明:

茶修,借茶修为,以茶养德。是秉承“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在泡好一壶茶的基础之上,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过程里,达到内外兼修,同养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

修,是修正和修养,重在践行。

茶修,于有形的物质层面是方法和系统,是以茶为核心的礼仪方寸,是行茶仪轨及茶师十律等具体修习的脉络,是诸多实修的方法经过长期践行,形成美好的过程和达到美好的结果。

茶修,于无形的精神层面是境界和智慧,是以茶为载体接引的圣贤思想、文化脉络和时代需要,是给人以认知的导向,践修的路径和智慧的启迪。

茶修,是在习茶的过程中,把自己修成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为此,在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成就了举不胜举的鲜活案例,总结出一套茶修思想体系:

茶修精神:和、静、通、圆

茶修宗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茶修理念: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茶修美学:生活艺术,生命质感

茶修哲学:能量在心,技艺在手

好了,由此即可对全书,对她以茶修命名的茶道思想体系得到基本了解。她将自己茶修的茶道精神归纳为和、静、通、圆,读者即使不看解释也可大体了解个大概。值得注意的是,她讲的“和”字,不仅具有和谐、和睦、和平等含义,而且特别强调源自于宇宙之“太和”,认为通过日常行茶、茶修可以修身静心、心平气和,达到与太和相契合的精神境界。太和,或作大和,一词来自《周易•乾卦》,宋代朱熹解释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意为阴阳二气对冲而和合的状态,与“和谐”原义大体相近。她将茶修宗旨定为:借茶修为,以茶养德,将行茶、茶艺、茶修与作人根本的修身正行,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既继承了民族重正心修身和道德情操修养的传统,也适当代倡导的道德文明建设,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尙。至于其他,相信读者仔细翻阅此书不难了解,无须笔者在这里赘述。

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如何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和民众需要对传统文化作创新性地发展,应当说是个涉及领域既广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茶学界和茶艺、茶道界涌现对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茶道尝试作新的诠释,提出自己的见解,应当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好事。相信王琼新书《茶修》的出版,能为读者和茶艺、茶道爱好者提供新的参考、新的启示。

(2020年5月19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