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千黛 | 旅英小记·走马观几朵自己的花(二)

发布时间: 2021-09-09 10:04:3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千黛 | 责任编辑: 李芳

《忙碌的无线电波&安静的莫兰迪色——泰特美术馆小印象》

千黛

此次旅英,在心理上给自己的旅行状态,定的性质是一个就便搭伙,朋友顺带捎上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因此一切都随性自在,不费心机。临去泰特美术馆的前半小时,才最终决定放弃诺丁山和在旅馆休息的两个选项。


image.png

Red Tear石像


跟着用心的旅伴,倒坐地铁加导航,来到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美术馆时,阳光照在其主要的高大建筑上,远远的砖红色非常醒目。周六早上的阳光很懒,街上没有几个人影,似乎前夜happy周末的人们还在梦着。一拐角就到美术馆门口的街上,一座“Red Tear”人头雕像也似将醒未醒。一块很普通的石头,白黄红三色杂然交错,纹理质地都很普通;雕刻手法,除了鼻子是个不算特别怪异的奇怪的近乎圆筒形外,也没什么特别。别致的“Red Tear”雕塑名字,配雕像一只眼睛下不算太显著的“Tear”样纹理,心下觉得有些可惜。


image.png

发电厂改成的泰特美术馆


泰特由一座废用的发电厂改造而成,虽说是现代美术馆,外表并没有巴黎蓬皮杜那样绚丽热闹。阔大的空间走廊、交错厚重的钢架横梁、集装箱一样的大电梯,仿佛还能听到各种机器的隆隆声。重新设计加工的建筑本身,以及陈列的部分装置作品,将光影的美铺展映衬出来。一枚几何切割球形大吊灯的光影表现,足以吸引人不动,看半天。不知为何,我总感觉它现代的表象下,还透着几许古典的味道。


image.png

美丽光影

image.png

灯&影


装置作品最吸引我的,是一个收音机录放机塔,5米左右的塔高,自下至上,自大至小,一部收录史一样。许多老式的款式,亮着的波段,模拟的播放声,先令我想起过往定点趴在收音机旁,听自己心仪节目的童年时光。但这个小感觉几乎一秒,就被更多遐想和横穿时代与地域的大感觉迅速掩过去。似乎所有收录机都在背景音段里响着,语调快慢地各自讲着,像全英国、全欧洲、全世界的电波都在忙碌着,全英国、全欧洲、全世界的频段都在播报着——那些新闻、那些消息、那些故事、那些情感——在背景里,并不喧闹地飞着。许多中外电影里有关电波收音机录音机的经典画面,一瞬间就在脑海里,飞过了二战,飞过了港澳,飞过了印度……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又曾经不在这个小小的空间,电波、心弦飞越大西洋、飞越太平洋、飞越喜马拉雅……突然觉得,由发电厂改造的这座美术馆的灵魂作品,应该就是这个塔,最配。曾经发出隆隆巨响的地方,现在是人们闲情逸致的所在;从机器嘈杂背后的辛苦,到三步一坐两步一歇地观赏艺术品,这里存着的,岂止是艺术品本身。


image.png

无线电波塔


泰特的油画收藏也很丰富:专门画水管的、色块的、立体几何的,变形人的……毕加索、达利、莫迪里阿尼、莫奈、莫兰迪……莫兰迪是个很有意思的事。迄今对莫兰迪本人所知甚少,不能评断其人。但他可以从画家从油画中单跳出来,以用色特点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莫兰迪色”而影响很多领域,这个,屈指可数。估计,许多人如我一样,都是首先从时尚流行色的发布中,被一个“莫兰迪色”,带出了莫兰迪兴趣。眼前这幅莫兰迪的作品,仿佛就是他的所有作品一样,因为他似乎一生就是画了些安安静静的瓶瓶罐罐、坛坛碗碗,并且形式、用色也是一贯的简单。别的画家,好像可以有一幅代表作,或几幅代表作,但莫兰迪没有,他的作品,每一幅,似乎都不能称为代表作,但每一幅又都可以是代表作。莫兰迪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也许一个人能将简单做到极致,就有了不一样的内容与力量?!莫兰迪的用色简单到就是在任何颜色里加上不同程度的白或灰,而其实很多画家也会这样使用白或灰。比如,泰特常展中的这四幅(见下图),16欧元门票俄罗斯娜塔莉特展中的这四幅(见下图),甚至莫奈的莲花,都可以说是全面或局部使用白或灰的杰出代表,但也许这些画家的一生,都没有莫兰迪的孤寂、简单,甚至是凄清,没有莫兰迪画的白多,都比莫兰迪画的灰少。在别人纷纷去巴黎的时候,一生基本没有离开过家乡波洛尼亚的莫兰迪,就那样安安静静地画着他的白或灰。就是用了一辈子白或灰,画了一辈子瓶瓶罐罐,淀成了“莫兰迪色”。Less is more,便有了一个著名的莫兰迪证明。看这幅画,从技法用色上,我这个外行但眼尖的人,确实没有“眼前一亮”,但却切切实实觉得,自己的心,越看越安静。有一种光亮无比忧郁地,隐秘在那些白或灰里,成为一种优雅、一种魅力。


image.png

泰特所藏莫兰迪作品

image.png

泰特常展中的非莫兰迪作品

image.png

娜塔莉特展中的非莫兰迪作品

image.png

娜塔莉特展


回来整理图片和心绪,准备写这篇小文时,突然又想起开头提到的“Red Tear”雕塑。将它重新拉到一个历史变迁中去看,这座城市,从发电厂大机器的隆隆轰鸣到美术馆安静惬意的艺术享受,时空世务的奔跑中,真曾经有多少人流过那“红色的泪”吧?并且一边流,一边抹;一只眼睛下抹干净了,一只还未来得及抹干净……艺术品本身,那雕塑者本身,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未来会有一个擦肩的东方女子,因为这“Read Tear”,伤了一些脑细胞和心细胞。

艺术品的魅力,有时可以立刻显现,有时也可以如我这样,延时解读,过后体味。甚至,也许在别人看来是完全不搭界地,加入纯粹的个人情感,去附会了它。


image.png

千黛近影


千黛简介:

号妙飞天。诗画世家,灵韵妙悟,工诗文书画。毕业于北京大学,【抱千堂】主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其著作《倾城之蝶》《问鹧鸪》《天地大美—王广才画作精品集》《“不似”的浪漫—张茂材画传》已先后入藏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山东省及广州市图书馆。《五福临门》《绿憩》等画作由中华慈善总会等收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