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乱扔垃圾就剁手 《隐秘的细节》揭秘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的诞生

发布时间: 2021-06-29 13:27:2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中国网6月29日讯 为什么说商王祖甲“重修汤刑”,标志着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的诞生?这部日后令孔夫子拍手叫好的法律,具体都有些什么内容?祖甲作为历史上地位如此重要的一位商王,缘何不受后世史家史籍待见?他生平发动的殷商王室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远征西戎,究竟是给殷商王朝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祸根?今晚,由优酷视频、河南卫视、实力文化联合制作的大型历史场景课《隐秘的细节》第七集“成文的法典”,将为您揭示这部法典诞生背后的诸多秘密。

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如何诞生的

在《隐秘的细节》第六集中,观众看到当时间推移到商王武丁并其子祖甲时代,故事也进入了一个确定后来中国历史基本样式的阶段。继武丁通过战争手段摧毁古老的青铜祝融家族,让社会财富与祭天神权先后都归属于殷商王室之后,他的儿子祖甲在其兄祖庚死后即位,首次编制出了殷商君王和宗族谱系,按照亲疏远近建立了层级更明晰的祖先祭祀秩序,进一步规范了君王核心家庭与宗室贵族诸侯之间的权利关系。此番“祖甲改制”,不仅为之后西周王朝礼序王制的设计提供了核心方案,更成为了后世中国很多制度性思想的起源。

《竹书纪年》上说祖甲作为商王在位三十三年,除在他执政的第十二年,曾发动过中原王室第一次远征西戎的战事外,少有大规模征伐,从而为殷商带来了至少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期。正是在此期间,商王祖甲接续其改制工程,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叫“重作汤刑”,也即开始重新修订据说是开国元君商汤留下的刑法法典。鉴于成汤开国之时,文字尚没几个,远不足以表达复杂语义,怎会留有成文的法典让祖甲重新修订?故而所谓的祖甲“重作汤刑”,应该是他打着祖宗汤王的旗号制定正式的刑法法典罢了。中国第一部成文的法典由此诞生。

传说殷商的刑律有三百条之多,今天我们已见不到全貌,仅能通过前人的转述略知一二。比如《吕氏春秋》就说,殷商“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这最大的罪过是不孝之说,就连儒家《孝经》都承认此条殷商法律是后世中国提倡孝道的源起。再比如还有一条关于维护公共卫生的规定,说如果谁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就要剁掉他的手。太夸张了是吧?可孔夫子还说这规矩定得好,就因为不乱扔垃圾妨害他人又不难,“所以这条法律是明白治理之道的人制订的。”

为何商王祖甲改制立法不受待见

只不过商王祖甲改制立法这一行为,却招致了后世道德史家的诸多批评。《竹书纪年》上就说他“繁刑以携远,殷道复衰”。意思是说祖甲以严刑峻法,镇压宗亲贵族和城邦诸侯的不满与反抗,最终导致了殷商王朝由盛而衰。那么,祖甲为什么要执意改制立法呢?

早在祖甲父亲商王武丁之前,殷商王位是宗族共举的执政代表,宗族中每个同辈兄弟及其儿子,理论上都有成为王的资格,也都被尊重和祭祀。这是氏族时代兄弟共有财产形成合力的精神体现。但从武丁时代开始,随着王室财富骤增,做了商王意味着占有巨大利益,武丁便希望让这巨大利益永远都能留在自家人手中,不愿其他宗族成员再染指王位继承资格。待到其子祖甲继位,便通过编制历代商王世系层级,削弱了其他宗族成员的地位,继而又制定并颁行法律,以严刑峻法防范宗亲贵族和城邦诸侯的任何异动,使得王位继承权从此得以在一家一姓间流转,这便是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开端。

然而传统道德史家不看好商王祖甲改制立法,实则另有原因。他们普遍认为,法律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它们只该存在于君王内心,既不能诉诸文字,更不能颁行天下。历来圣贤的君王断案,讲究的是我怎么宣判你就怎么服从,这样君王就有了不受限制的最大裁量权,而且他不会把标准公布于众,让人有辩论的机会、抗争的抓手,甚至得着闹事儿的空子。如果天下到处都是诸如此类的诉讼,必会贿赂公行,而且凡是法律多的,就没有不亡国的。为此,给《左传》做注解的古代学者孔颖达,甚至还专门发明了一个金句,叫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翻译成今天的话说,便是如果你的判罚结果让老百姓无从猜测,那你就有了无限的威权。

传统道德史家的此一逻辑观点,想必会令当代人大感惊讶。从今天大家的普遍认知来看,将法律明明白白地公布出来,才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事实上,就连后来推翻殷商的周王朝,也对商王祖甲借成汤之名制定的法律制度评价甚高,而西周王制的设计者周公甚至在立法时还十分注意学习殷商的法典,并称赞殷商法律既严谨又讲究。到了后来,不光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提到殷商法律时称赞有加,著名的法家创始人荀子也用“刑名从商”四个字,描述了祖甲的立法为后世中国刑法体系奠定了基础,他说后来刑法中所有的罪名,都是从殷商的刑法中学来的。

尽管后来周文王的崇拜者大都对殷商进行了丑化式描述,以此塑造新王朝执政的合法性,但西周几乎所有的王制礼序设计却都来自于武丁之后殷商王朝的实践,而且这套制度文化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关注它的缘起,便是了解日后中国社会何以如是的一把钥匙。

殷商改制立法之外谜一样的故事

在改制立法之外,商王祖甲还做过哪些重要事情?相关做法究竟是给殷商王朝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祸根?这也是本期《隐秘的细节》试图逐一解析的若干谜题。

早在商王祖甲改制之初、立法之前,也即他执政的第十二年,他即率领商军由安阳出发,发动了殷商王室第一次征伐太行山以西西戎游牧部落的战争。与此前其父武丁西征,主要是为了俘获羌人来做祭祀的人牲不同,祖甲的此次西征是为了把这些有着血仇的游牧部落,继续向西驱赶,以让中原殷商获得更为宽广的安全缓冲区。

有证据表明,祖甲的此次西征是一次漫长的奔袭,单程徒步行军距离超过八百公里,中途幸得位于西部陇东群山之中一个叫做邠国的农耕部落提供粮草支援,方才使得商军最终得以班师凯旋。就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待完成与西戎首领的划界谈判后,商王祖甲便痛快地给这个原本不起眼的邠国送去了册封的礼物。

但令祖甲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是,及至他的孙子武乙继位后,邠国这个古老农耕部落便放弃了陇东群山中逼仄简陋的城邑和耕地,迁徙到了渭水平原岐山脚下的周原,并把自己部落的名称改成了“周”。武乙对此不仅未予反对,还在两年后给予了册封,邠侯的封号于是改成了周公,岐邑也被承认为殷商正式的属国。

殊不知,一个日后最终推翻商朝的周国因而快速崛起,并建立起我们大家都很熟知的周朝。换句话说,是不是正由于商王祖甲当年征伐西戎后,对于周人部落前身即邠国的册封,为殷商王朝的最终覆灭培养了掘墓人呢?

此外继祖甲之后,缘何殷商王位第一次制度性父子相传的嫡长子继位,就迎来了一位悬袋射天,言称是给天神放血,令人哭笑不得的君主呢?这位商王正是武甲之孙武乙,而且他最后还是在与周部落首领一起狩猎时被天雷劈死的。那么这件事是个意外呢还是另有玄机?它对殷商与周部落的关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影响?周部落会因此遭到殷商的大举进攻吗?6月29日晚《隐秘的细节》第七集,将如期与您相约探讨那些有趣、有味、有料的历史知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