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重视儿童文艺研究,推动儿童文艺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6-01 08:54:42 | 来源: 中国艺术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我国儿童文艺本来就是整个文学艺术大家庭的一部分。自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儿童文艺发生,至今,我国儿童文艺各个门类如儿童文学、儿童电影、儿童戏剧、儿童美术、儿童音乐和儿童艺术理论批评等,都逾百年历史。如1909年孙毓修主编《童话》丛书,到1916年,共编写了77册,是“五四”前我国影响最大的儿童读物,标志着儿童文学的开端。1919年11月14日《时事新报·学灯》刊出的郭沫若的《黎明》及1922年9月上旬《创造季刊》(1卷2期)刊出的郭沫若的《广寒宫》,为我国最早的童话剧、儿童歌舞剧。1914年4月民国时期教育部门举办了“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鲁迅具体负责),也是我国现代儿童美术的标志性起点。 

探讨儿童文艺理论,研究我国现代儿童文艺的现象,梳理其发展史,总结百年儿童文艺的创作规律与经验,整理我国各个阶段的儿童文艺理论批评文献,正是建构与完善中国文学、艺术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一环。随着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艺术专业与艺术学学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儿童文艺的教学与研究已有学科支撑和理论支持。儿童文艺发展史研究与儿童文艺基本理论研究的提高,对于完善高等中国文学、艺术学学科与艺术教育体系亦至为重要。特别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及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儿童文艺发展涌现了很多作品,在儿童成长和精神塑造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儿童成长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儿童文艺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儿童文艺研究迎来了新机遇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儿童电影、儿童戏剧和儿童美术等受众面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当整个文艺被商业化和新媒体重塑时,儿童文艺因为与基础教育、少儿成长紧密结合,迎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新文科背景下,儿童文艺发展史研究可以促进中国文学和艺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而且,儿童文艺史论研究更易搭建一个交叉空间,建立起跨界研究的可能性。加之近几年艺术学成为独立一级学科后,儿童艺术进入高等学校艺术学学科视野顺理成章,它不只是对艺术学学科视野、理论和话语的补充,关注儿童文艺,研究儿童文艺,也彰显艺术学学科研究的人文关怀。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儿童美育是新时代美育的重要一环,儿童文艺在儿童美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儿童美育呼唤儿童文艺研究,因此儿童文艺创作、理论与发展史的书写成为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二、我国儿童文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代儿童文艺发展是与现代儿童观的引入,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儿童读物出版和现代文学的发生而发生的。晚清至“五四”,由于西方现代儿童读物译介出版,儿童报刊纷纷创办,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形成了一个“儿童热”的文化现象。现代儿童文学、儿童电影、儿童戏剧、儿童美术、儿童音乐和儿童文艺理论批评等都是在这一语境下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改变中国儿童童年生态的现代文化样态。

从儿童文艺研究的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不容乐观。在儿童艺术现象研究方面,倒是有很多影评、剧评、画评和论文,足以编成多个选本。但现代儿童文艺史整体研究方面,则只有谢毓洁的《近代儿童文艺研究》(2017),这是国内唯一整体考察和梳理发生期儿童文艺的史论著作。国内现代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界在儿童文学研究方面有可贵的史论成果,如张之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1993)、蒋风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2007)、张永健主编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2006)、张心科的《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2011)、朱自强的《中国儿童文学史论》(2015)、王泉根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2017)和方卫平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2006)等,这些史论著作纵向梳理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但还没有完全充分展开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进程,尤其是没有透彻地把儿童文学与儿童电影、儿童戏剧、儿童美术等的关联展示出来,从而勾画出完整的地图。在儿童电影发展史研究方面,林阿绵的《中国儿童电影编年纪事(1922-2011)》(2012)、张之路的《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2005)和李清的《中国儿童电影史稿》 (2013)是三份可贵的史论资料,都从个人的角度对现代儿童电影做了一些比较感性的回顾与梳理。谭旭东的《新中国70年儿童电影发展史》(2020)梳理了新中国70年儿童电影的发展历程,这是当代儿童电影整体研究的一个成果。但还欠缺几部能够整体描述我国儿童电影发展轨迹和成就的史论研究著作。在儿童戏剧发展史研究方面,只有李涵主编的《中国儿童戏剧史》(2003)、宋敏的博士论文《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2018)等可贵成果。儿童美术史论研究方面则只有黄可的《中国儿童美术史摭拾》(2002)。而儿童艺术理论批评则在整个艺术研究领域基本缺席。

由于国内研究不够,国外学界对我国儿童文艺的关注也少,虽然有一些成果,却非常零碎。如在儿童文学方面,除了频繁见刊的对单个作品单个作家的研究,如Bi(毕)(2013)对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大量的学者对外介绍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简史的文章外,比较系统的研究有Chen(陈)(2019)的《儿童文学和转型期的现代中国》,研究20世纪前半叶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详细分析了包含《蒙学报》《启蒙画报》《小孩月报》等报刊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比较全面的还有Farquhar(法库尔)(2015)的《儿童文学在中国》,详细梳理了从“五四”发生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Foster(富思特)(2013)的《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把儿童文学放到童年的大生态中,介绍了20世纪后50年的中国儿童小说的发展。澳大利亚儿童文学学者John Stephens (约翰·斯蒂文森) (2013)近年也把儿童文学和电影统合到儿童文化下,撰写并编辑了探讨儿童的主体性的专著《亚洲儿童文学和电影的主体性:全球视野下的理论和应用》。电影和戏剧方面有Stephanie Donald(斯蒂芬妮·唐纳德)(2005)的《小朋友:中国儿童电影和媒体文化》探讨儿童电影和媒体在中国儿童生活中的影响;Brown(布朗)(2017)关于儿童戏剧的理论著作《儿童电影:类型、国家和叙事》中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发展情况介绍。国外对中国儿童美术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主要集中在绘画技巧方面的分析。可见国外对中国儿童文艺的研究缺乏基本状况的了解,更谈不上整体的研究与历史的梳理。

无疑,我国现代儿童文艺研究的成果与儿童文艺发展的总体状况、成就相比是不匹配的。

三、我国儿童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方向 

我国儿童文艺成就显著,现象和问题也多,值得研究的空间很大,也有多方面的价值。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追踪各个时期的作品与现象,梳理现代儿童文艺发展史,建立对现代儿童文艺发展的整体认识,有助于中国文学、艺术学学科的当代构建与全面发展,并显示出中国文学、艺术学形成自身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也补益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

二是我国现代儿童文艺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直探索与努力的结果,评点优秀作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批判,并对现代儿童文艺发展各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梳理,不只是为广大儿童文艺工作者树碑立传,也是展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儿童世界的热爱以及他们的文艺创造力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三是做好儿童文艺研究,也是对艺术学和文学学科研究的补充与完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说过,“作为一门理论型为主的学科,艺术学理论需要在学科核心领域即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率先实现重要突破,取得重大成果”。我国现代儿童文艺研究,尤其是对其发展史的研究与撰写可能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对中国文学研究来说,也不止是一次完善或拓展,因为没有儿童文艺的奠基,文学和艺术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受众。

鉴于儿童文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遵从儿童文艺创作规律发展,我以为,我国儿童文艺研究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儿童文学发展的研究。儿童文学是儿童语言艺术,对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梳理,也是重要的内容。当然,这一部分工作主要梳理清末民初以来,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的轨迹,描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成就,展示自“五四”以来的儿童文学几代人的耕耘和创造,并提炼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经验,即在党的文艺政策下,我国儿童文学发展所呈现出的“中国经验”,给百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描绘一幅生动的地图。

二是对中国儿童电影发展进行整体梳理。这一部分工作主要勾画1922年以来儿童电影发展的历史轨迹,梳理和描述中国儿童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涌现的重要作品,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内外动因,展示不同时期儿童电影艺术的问题和经验,辨析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给百年儿童电影发展描绘一幅生动的地图。

三是对中国儿童戏剧发展进行整体梳理。这一部分工作要清晰地勾画1919年以来儿童戏剧发展的历史轨迹,梳理儿童戏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展示不同时段儿童戏剧出现的状况、特点、问题,总结儿童戏剧发展的经验,给百年儿童戏剧发展描绘一幅生动的地图。

四是对中国现代儿童美术发展进行整体梳理。即要勾画现代儿童美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不同时期儿童美术的重要现象,尤其对连环画、儿童读物插画、儿童美术等概念及作品进行梳理和研究,揭示儿童美术发展的背景和内外动因,为我国儿童美术发展勾勒一个清晰的线索。

五是对中国现代儿童艺术理论批评进行整体梳理。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已经变成了强势学科,也成为很多人的研究领域,儿童艺术理论批评的资料与成果还需要整理。应清晰地勾画儿童艺术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不同时期理论批评话语及背后的思想观念、文化逻辑与形成机制,总结儿童艺术理论批评的经验,为构建健康、良性的儿童艺术理论批评树立坐标。

在展开以上五个方面研究的同时,还要探讨这五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并涉及中国现代儿童音乐、中国现代儿童艺术的对外传播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整理,尽量比较全面地呈现中国现代儿童文艺发展的整体面貌。

当然,儿童文艺研究绝非易事。1956年7月,茅盾在《祝中国儿童剧院成立》的讲话中说过:“儿童文艺比任何种类的文艺更要求艺术性和技巧。因为,儿童诗不能容忍丝毫枯燥无味的概念化及无聊的做作和虚伪的。要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真理,通过最浅显易懂的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多么难!如果没有敏锐的艺术感觉,没有纯真的‘童心’,就不能做到这一点!”茅盾谈的是儿童戏剧创作,但这几句话也阐明了儿童文艺研究的难度,因为儿童文艺研究者不但要理解童心,还要理解儿童文艺,这需要很高的素养和能力。

(作者谭旭东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邹莹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