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看得最远的地方 “中国天眼”领先世界未来20年
中国网5月26日讯(记者 李汀)“北筑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这是FAST的奠基石上镌刻的一幅对联。如果不是讲解员介绍,我们很难猜出这是出自“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老先生笔下。短短的一副对联,展示了“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先生科研生涯中的重要性。
5月25日,“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大数据发展看贵州”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基地进行参观。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项目于1994年启动选址,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2011年3月开工建设,2016年9月25日落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总投资约11.49亿元。“中国天眼”从构想到落成,走过了23年的漫长岁月,系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是人类直接观测遥远星系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智慧生命的重要设施,其科学目标主要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发现新脉冲星、主导国际甚长基线网、探测星际分子、寻找地外文明等,在航天工程及其他领域具有广泛用途。FAST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作为台址;在洼地内铺设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该项目的建设,使我国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为我国开展“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宇宙起源和演化、太空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文明等研究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据现场的讲解员介绍,FAST在技术方面还将在未来的20到30年内领先世界,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在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实。
南仁东事迹馆内南仁东照(摄影:李汀)
然而,在FAST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团队还面临诸多挑战。2010年,FAST工程经历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考验——索网的疲劳问题。FAST的索网无论是抗拉强度还是使用寿命,都远远超出了国家现行工业标准。研究团队先后从知名企业购买十余根钢索进行疲劳实验,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的使用要求。南仁东说,“没有现成的,我们就自己搞!”
那段日子,南仁东几乎整晚睡不着觉,他毅然决定自己组织技术攻关。整个研制工作接近两年,经历了近百次失败。700多天,几十家生产企业,最终在南仁东的主导下,一种新的索材料成功通过了抗疲劳实验,研制出了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这项自主创新的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
从1994年提出建设FAST的构想,到2016年9月25日FAST正式落成启用,前后22年,南仁东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件“大国重器”上。可以说,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
遗憾的是,就在FAST正式落成的一年后,南仁东因肺癌,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奋斗了一生的天文事业。他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件“大国重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