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两会见“文”|安来顺:博物馆文化服务群体 一个也不能少

发布时间: 2021-03-08 13:03:0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网3月8日讯 两会期间,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特别策划专题节目《两会见“文”》,邀请多位文艺界委员,围绕提案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主题展开探讨。

本期节目独家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安来顺,安来顺委员建议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博物馆服务机制。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答:这个提案,实际上是我去年提案的一个继续。去年我们由于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得我们会议本来就比原来的时间推迟了两个月。那个时候,刚刚完成了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做的新冠疫情影响之下的博物馆的调查,我们第一期的调查刚刚做完,我也参与了这样的调查。那个时候有一个共同的发现,特别在隔离期间,博物馆和其他文化艺术机构,通过线上的资源,对于广大社会公众这种精神疗愈的功能引起了关注。所以在这种困难当中、挑战当中,大家都在思索有没有一个新的途径,或者让博物馆找到新的价值,在后新冠时代。

当时因为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考,要激发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今年在去年基础之上,选一个稍微切口小一点的,博物馆界和其他社会有关的方面,大家共同努力一下,踮踮脚能够够得着的,所以选了这样一个角度。


问:选择这样一个角度,是否源于当下中国社会年龄结构的问题?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答:实际上,中国从2010年进入老龄社会已经初露端倪。前不久官方公布的数字,在“十四五”期间,到去年的时候,2020年的时候,我们的老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了18.1%。“十四五”期间老龄人口将近三个亿。过去讲“未富先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未富先老的文化,是“未备先老”的问题。突如其来的,从轻度的老龄阶段进入中度的老龄阶段,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以在“十四五”的规划当中,去年11月份征求意见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发展老龄事业是作为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要让老年人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有获得感。

还有一个特别需要社会关爱的是残疾人群体,我们全国各类的残疾人加在一起统计显示是8500万。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本来他们参与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就会受到种种的限制,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是不是应当得到更多社会的关注,残疾人得到更多社会的关爱。

在这样以人民为中心,或者人民共同富裕,今天讲我们已经实现小康这样目标的情况下,可能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小康,软件上的、人民精神层面的小康,我觉得也同样重要,有的时候可能更重要。


问:具体您希望改善哪些方面,以保障这部分群体更好地参与到博物馆文化的体验中去?

答:我这个提案,核心就是强调一种什么理念?博物馆、美术馆给老年人观众、残疾人观众提供服务,有它自己特色的资源和特色优势的,我主要围绕这些来展开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核心还是要围绕着博物馆公共文化机构它的特色来展开,从宏观到微观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有一种机制。比如说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这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全国老龄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等。是不是能够建立起工作沟通、协商的机制,给这些博物馆、美术馆提供一些指导的意见,鼓励他们这样去做。

在博物馆机构的层面,比如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之下,鼓励这些博物馆开发针对老年人观众、针对残疾人观众一些专门的文化项目。我们叫作“荣誉市民空间”,类似于这样的,感觉到作为一个老年人他是一种荣誉。“荣誉市民空间”可能不大,百十平米这样一个地方,时不时的到博物馆来怀怀旧,看一看那个时候,五六十年代老的影视,读一读那个时候的报纸,同老年人一块交流交流,这样让他们的心理感受到那个年代,会有助于心理这方面的健康。

我们各个博物馆都有一些小朋友、学生的志愿者,小朋友的志愿者除了讲解之外,小朋友和老年人每周安排一两次活动,活动一两个小时,老年人讲一讲大灰狼的故事,做做手工,做做游戏,也培养孩子和老人之间的感情。


问:如何对这些服务人员进行管理?如何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这样的行动中去?

答:需要一些培训,比如说老年人、残疾人观众他们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这方面需求。你怎么能够服务的更好?比如说给盲人服务,这在博物馆当中其实是一个挑战性非常大。因为博物馆要看,但是盲人能不能看?要让我说,我觉得很好的方案就是说,我们的博物馆谁要准备去帮助盲人,第一件事就是让他戴上眼罩,让他在展厅里试着走一圈,看看有什么感觉。回头再去帮助盲人的时候,他的感觉就会和想象当中应当怎么给盲人提供帮助,我只是提供一个例子。比如说手语,当博物馆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讲解,有这么多的文物或者是历史事件,跟大家沟通讲解的时候,类似于手语的服务,我觉得这种东西很重要。

其实现在,社区的艺术机构、慈善机构、社会组织,我觉得现在越来越活跃。在社区的文化艺术生活当中,我见过很多这样的艺术团队,一些社区机构来介入到社区的文化艺术生活当中去,我相信他们这方面是有积极性的。博物馆和他们在一起,大家一起来合作,一些艺术的活动,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说是这样大家一起来合作,同时也都列入到他们自己做公益事业那方面的内容里面去。甚至如果说能够纳入到自己的社会服务这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我想会更好。


问:2035时,咱们的文博行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答:毫无疑问,除了我们博物馆的这些个主流的、或者说是支撑的传统功能,比如说我们博物馆的收藏、保存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功能,比如说研究的功能,要对文化遗产,我们馆藏的资源信息进行解读,进行研究,传播教育功能通过我们陈列展览,通过教育活动让大家了解知识,获得文化,这是我们之所以社会有博物馆这方面的基本功。

我觉得2035年,在我们这些功能的基础之上,我想这些功能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会更加丰富,更加活跃,更加多元。这些功能是在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内容是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其核心的标志,就是和我们社会和今天的社会关联的程度,我用的词叫“社会黏和度”,和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的程度会大幅大幅地提高。那么不仅仅是博物馆这样很小的专业队伍,在那曲高和寡的象牙知识塔,它会成为我们普通市民、普通老百姓的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会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平等。我想2035年的时候和社会的一种黏和度,将会达到全新的高度。


委员自述

我长时间做博物馆工作,做了一辈子了,当我们站到博物馆有这么多的收藏的时候,有这么多的研究的时候,我们所看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社会公众来发现月亮背后的光。当我们看到博物馆的传播,传承我们博物馆教育的时候,可能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把篮子装满,那个时候我们会帮助观众把他们心灵的灯点亮。

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人们物理的空间、物理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少了,到处都是新的楼、新的建筑,物理的联系越来越少。但是博物馆在城市设计当中,它帮助人们建立文化和社会的联系。物理联系没有了,社会联系和文化联系靠博物馆,靠文化遗产。

你必须是真正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这里面去,不仅仅是作为专业的人士,更重要的你要站在观众的、社会公众的立场上。有的时候博物馆可能我们更关注,天然地,永远说我们博物馆放在第一位的青少年教育,还有旅游者。再关注他们的同时,别忘了还有这样一群需要我们特别关怀的人,就是说精神食量,精神文化服务一个也别缺,一个也别少,尽我们自己的最大努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