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见“文”|潘鲁生:文化创意人才要接“乡土中国”的地气
中国网3月7日讯 两会期间,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特别策划专题节目《两会见“文”》,邀请多位文艺界委员,围绕提案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主题展开探讨。
本期节目独家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潘鲁生委员建议培养乡村文创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答:十几年前我就开始关注手艺农村这样的一个特色文化产业,也做过这样的一个项目。从我们现在这个调研情况来看,这种主体一定是从人才培养的素质开始关照,特别现在是欠缺的是高层次人才,相对是比较短缺的。就是说高等院校的设计师、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包括这些师生如何通过他们的知识系统,能介入到这个乡村文化产业这个实体当中来。我想这可能还存在一些距离。
问:根据您的调研结果,目前主要是哪些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
答:我们现在技能性人才是有,大部分包括手工编织、民间手工艺这一方面的技术人员是有,但是转换、创意、设计这方面的人是不够的。其实要想完善这种知识体系,我感觉如何把乡村手工业的产业,和农业这样的一个产业链条,把它嫁接起来,形成我们现在市场所需求的包括小型的文创产品、农副产品的转型,现代手工艺的产品的转型,我感觉它都需要设计师的融入。我想技术加设计这一块是最短缺的。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我感觉现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个碎片化的问题。因为难以形成规模形成集群,形成品牌,这就需要我们健全特色文化产业的行业组织。过去你像工艺美术行业它有行业协会。
但作为乡村这一块,如何把乡村工艺的联社把他们组织好,有助于我们产业管理,包括产品的营销,包括设计、创意师的融入,我想这样能提高发展的产能。
第三个方面,就是说乡村文化特色产业的服务机制还需要加强。因为现在包括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这些措施做得都非常好,在乡村治理这个层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乡村文化产业也急需专门的人才,包括很多设计师,有文化管理、艺术设计这方面创新能力的这样的人才。我想如果是能融入,可以提升我们产业经营的理念,也提升整体的发展水平。
问:农民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如何收益?
答:这几年的调研当中,我们也看到不少的农户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处于打工的状态,没有作为生产和文化生态的一种主体角色,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他们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感觉,这也需要更多的资本、更多的公益事业去关注乡村老百姓的这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水平,提升他们创新发展的能力。我想在这一块,我感觉应该是破解这个难题。
那么同时,我想也应该破除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当中的一个发展的瓶颈和壁垒,从根本上增强乡村民众适应当代文化和生产发展的一种能力,就是说他接触新的东西要快,他掌握新的技能要快,适应市场的运作也要快,所以说如果是想乡村文化产业形成一个体系,从中受益,我想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人才梯队,使我们这个产业真正地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解决内生动力问题。
问:如何培养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哪些机构配合?
答:其实这个乡村文化振兴啊,它有很多的方面。其实我们现在乡村和城市是一样的,它需要一个创意的平台和文创相关的孵化。因为这个孵化器的作用,我想在城市的文创当中司空见惯,但是进入乡村以后,我们就发现很多的问题并未解决。所以这一次我的建议当中也提出来,要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的作用,当地有很多的资源,包括乡村孵化器的作用,也借鉴我们城市孵化机制的模式,统筹包括我们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高校层面、科研层面包括金融方面的介入,多渠道的、多网络,这样把这种资源能形成一种集合体,提供在资金管理包括资源策划等方方面面的一种综合配置。
那么同时,我想它的根本目的,是吸收本地人才和返乡青年,因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喜欢文创,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大部分是在城市。
如果乡村有这样的创意点,或者提供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想孵化和培育具有乡村文脉的这种原创的文化产品,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
我想这种市场无论是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消费市场,都应该是有很大的空间。
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完善孵化器的机制,搭建很好的一种平台,汇集方方面面的人才,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问:到2035年,中国乡村会有怎样一番景象?
答:“十九大报告”当中,对乡村振兴做了一个很好的蓝图规划。按照2035年的规划,我想我们真正能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样的总要求。那么乡村振兴,我想文化振兴是非常关键的。
一批带有共同价值的包括乡土博物馆、乡土景观的规划带、田园共同体……包括前一段我到青岛的西海岸调研,他们当地做了一个叫乡村会客厅,这种创意就非常好。它是把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客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我想这样一种文化的设施、文化的复建和文化产品的推广,做到了完整的统筹。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乡村的耕读文化,乡土民情、乡村记忆还有以乡村为主体的乡土博物馆,现在应运而生。无论是我这几年去的地方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也包括民族地区,很多地方都开始做乡土博物馆,我想这种博物馆的应运而生。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消费,同时我感觉它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记忆。另一方面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村落包括民居、宅居、文化大院,这种文化景观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
因为现在国家也出台了有关政策,包括传统村落的保护条例,我们现在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很多传统村落得到了保护。但是如何把它用好很重要,因为政府主导,村民最终是要受益的。
我们很多的专家学者在积极地参与这种传统村落如何把它用好用活,真正让我们现代的人能享受到传统乡村文化的魅力,能享受到文化资源带来的幸福生活,这一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想我们乡村有很多自然的节气,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包括我们的传统节日、乡土的集市这个东西一定是要激发出来,就是这种生活的活力。包括我们现在除了春节,我们还有很多的集市。其实很多的传统节日当中有辅助性的很多民俗活动,利用这种民俗活动,利用二十四节气相关联的活动,那么可以研发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因为这个跟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者都是有关的。
另外还有一些现在我们高科技的东西了,包括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包括我们的田园综合体,这些东西都是方兴未艾的。如何在这样一个大家向往农村、向往美丽的乡村,在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可以做一些和文创有关的,使得我们传统的文化资源,真正变成我们文化的财富。
委员自述
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其实就是田野采风者,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乡村、在田野,那么如何把我们现在民间的文化整合好,使我们乡村的手艺包括我们节日的生活为纽带,传承好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实施的两大工程,一个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还有一个是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这两大工程。从文化资源这个层面做好征集,那么同时也想在资源整合的过程当中进行转化,从而使我们的文化传承、工艺的发展,真正地为乡村文化做一点贡献。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它一定是一个朝阳的产业,它一定会为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基因,特别是民间文化的种子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那同时它也为创业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资源,如何把这样的一种资源,带入到我们的当代社会,服务我们的老百姓。我想这样的工作它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这几年的调研有成果,也有困惑,同时我感觉也有很好的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