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两会见“文”|冯远:将传统中国书画纳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

发布时间: 2021-03-06 15:20: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葛蕾

中国网3月6日讯 两会期间,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特别策划专题节目《两会见“文”》,邀请多位文艺界委员,围绕提案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主题展开探讨。

本期节目独家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冯远委员建议将传统中国书画纳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提案?

答:我们通常知道的素描、色彩、速写这一类的,这只是西洋绘画的一个基础,当然也是绘画的重要部分,但是对中国书法、绘画的一些基础性知识的传授或者作为一门基础知识的了解,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我们)是不是能够把相关的美术(课程)既介绍西洋的美术,也介绍中国美术或者说传统的美术,这样让孩子在美术基础知识积累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宽的视野。


问:东西方美术的源头和发展路径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答:从文化上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共性也有差异。世界发展到今天,西方也是经历了同样的洞窟壁画、壁画、寺庙壁画、教堂壁画一路发展到后来的经典油画,风格也是一路发展过来。从最早的壁画是先民文化,到后来是古典绘画,是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的,一直发展到后来印象主义的,再后来现代主义各种各样的流派纷呈,是经历了这样的源流过程。东方的绘画源头上跟西方的绘画应该大致是一样的,也是从洞窟、寺庙壁画开始一直发展过来,到真正成为绢帛绘画,中国绘画传统发展是比较平稳,它注重传承而创新,传承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有前代先人积累下来的绘画创作的一些经验和成功的要素,在掌握这个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个性面貌形成一种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也是因为这一点,中国绘画的面貌一路发展过来保存的是相对完整的。从早期印象绘画一路发展过来,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表现的状态,既不完全写实又不完全抽象,始终是一个具象的状态,把生活中的人和对象通过中国画的笔法概括抽象成线条来表现人物、对象、山水花鸟这样的造型结构,发展过来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特色。西方绘画,尤其是现当代的绘画已经完全是发展到一种观念、行为、材料等等各种各样的创新艺术。这两种不同的样式决定了东西方绘画的差异,也是文明体系各自的特点。


问:“梵高”、“塞尚”、“毕加索”成了当下中小学美术课堂最常见的名词,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能否代表整个东西方绘画基础?

答:我们美术师资本身欠缺的问题,关注了美术中间的一部分。比如说美术中西洋的一部分,而且就像印象派后期的一部分,还不是西洋美术早前的古典主义、学院主义、经典主义,只是关注了西方美术中间印象派前后这段艺术。美术老师在知识传授中,因知识结构的欠缺而只注重了宣传介绍他熟悉的那一块,这是我们教学上的失误,这是人的因素。实际上美术内容非常之宽泛。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文化西学东渐逐步被介绍到中国来。当时处于洼地中的中国战乱不停、军阀割据,老百姓水深火热、衣不裹体、食不裹腹的这样一种状态,怎么能去关心文化艺术?国民文化程度的低下跟愚昧状态是可想而知的。当西方的文明传播以后,自然不自然地,中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西方的东西比中国的东西现代、有价值,同时感觉到中国的虚弱。那时候对中国的文化自信心是降到近乎是接近于零,或者说是很低的状态。当改革开放以后,当西方的文化被大量介绍进来的时候,那时候的年轻人包括我,也对西方文化有一种如饥似渴的过程。于是在80、90年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用了20年的时间,临摹了西方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全都临摹了一遍。


问:西方绘画有自己的基础和形成规律,中国绘画的基础和规律又是什么?

答:西方的技术主义可以拿来,但是不能解决民族文化的根本。于是中国在此消彼张的大博弈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重新的看法,反过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抽象的东西,需要读者具有较好的受教育背景和艺术鉴赏水平,要在这件抽象的作品中能有个人独自的判断和理解。抽象艺术,需要带着想象和判断去理解;写实的艺术便于理解,因为是什么画什么。

对中华民族大部分读者来说,既不接受完全写实的像照片一样的作品,又不完全是一种抽离了生活中具体对象的东西,始终处于一种表现的状态。也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艺术高于生活,但是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能够辨认的、能够体悟、能感受,从而产生联想的作品。也像齐白石说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个是老先生的看法。抽象有抽象艺术的审美规律,写实有写实艺术审美途径,表现也有表现艺术的观赏、喜爱群落。严格来说三种类型都是艺术发展到今天的不同风格面貌,都有各自的特点。


问:是否可以说,找到东西方绘画的基础,将之放于平等的位置有所比较、鉴别,方能抵达美育的诉求?

答:一定是这样的。要了解中国绘画的全部面目,需要综合地了解整个历史的源流。最早的绘画还有壁画,像敦煌壁画和各种各样宗教寺院的经典壁画,美术教科书里都是有的。还有绢帛画、从历代的墓葬中出土的绢帛画等等,一直源流传下来。到今天能够看得到原作的展子虔的山水图,那是存世最早的,在这之前有一些都已经毁了,因为材料保存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今天能看到唐画、宋画,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元明清的作品是相当多的,这个中间各占的比例确实是不一样的。还有宫廷绘画、画工画、民间绘画、封建士大夫的文人画,作为常识了解一下就可以。

让孩子较早地接触到东方艺术、西方艺术,能够理解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对孩子们后天知识的传承和将来形成综合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


委员自述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我没赶上站起来。但是50年代后期,我看到了富起来和今天的强起来这样的过程。我也看到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解决了温饱之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文化知识提升的迫切愿望。我也看到了解决了贫困问题的广大农民弟兄们,在未来有了更多的收入,他们会如何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是教师出身,本身我作为艺术家实践过程需要积累作品,要有好的作品,才能作为一种经验财富拿来教化后人,去传授给专业的学生,传授给热爱艺术的普通大众,对年轻人进行美育。

我想在未来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我是能持一个公立的态度。

这些文化,对今天的国人,对今天的青少年,对今天的学龄前儿童,应该完整地传授给他们。既讲西方,也讲东方。既讲中方的好,也谈西方的优点。只有这样,完整地传授给孩子和年轻人,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能够以一种平等的身份、眼光和立场,来看待不同民族的艺术,那时候文化强国的基础就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