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两会见“文”|田沁鑫:戏剧会敞开胸襟拥抱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21-03-05 13:10: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葛蕾

中国网3月5日讯 两会期间,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特别策划专题节目《两会见“文”》,邀请多位文艺界委员,围绕提案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主题展开探讨。

本期节目独家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田沁鑫委员建议深度参与旧城改造,以戏剧助力文旅融合。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答:我是北京人,我很热爱我们的伟大首都,前门也是老北京人的念想。从2008年奥运会之后,前门两边的社区和商业区的业态,就随着前门大街的改造,一直在探讨、研发和规划。目前看前门东区已经很漂亮了,看到了三里河,河里面还有锦鲤,老百姓在那边也很开心,能遛遛早,能恢复到北京祥和的环境、气氛。梅兰芳旧居也修好了。现在商业的结构都已经做好了,像正阳门的步行街,但现在没有什么人去。一是疫情的关系,二是内容是什么也要提早规划。

我的提案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帮忙把文化设施、把内容填充进我热爱的北京首都。我们是做戏剧的,在前门胡同里有一些戏剧工厂,我们希望用“小胡同、大戏剧”这个概念,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前门东区,用文化的力量来点亮我们的龙脉主线。我觉得是我们中国国家话剧院责无旁贷的一份责任。

 

问:什么样的经历和见闻让您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答:一是小时候的记忆,我记得像王府井、瑞蚨祥绸布店、步瀛斋的老字号……从我姥姥身上都能看到那些痕迹。我有时候会经常跟她去王府井、去前门逛,所以王府井和前门都是我印象非常深的。我当国家话剧院领导之前,和东城区有过合作。我当时也想做个工作室,在青云胡同22号的颜料会馆,我在里边排了一出戏,里面是个戏楼。有一次旁边的建筑要扒掉重新盖,旁边都是民居,所以要把它拆掉。当时我看了一下,民居房子的房脊和旁边会馆的房脊是一样高的。我就觉得应该不是解放后的建筑,我说我还是进去看一下吧。进去我就看到了,顶子这一部分是雕梁画栋的。我旁边的一个美院的老师就说,这应该是明代的图案,不太像清代的,而且应该是仙堂,道家的仙堂。因为顶部的缝、梁和搭的木条里边,画的都是蓝天白云,应该很少见到那种景象。所以当时我就说:停!先不要扒掉这个房子。

这个房子好破了,后来前门东区改造的人员汇报它们领导,就得以把这个古建保留下来。现在已经把它装得比较新了,但是那些雕梁画栋都还在,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我无意中保护了一个古建,这是我觉得特别特别开心的一件事。

 

问:提案若能立案,将如何办理?

答:中国国家话剧院也想把国家话剧院的线上文艺创作的创作中心放到胡同里去,那边很多的业态是年轻人喜欢的,像书吧、茶吧、酒吧……我们都可以把它搞起来。胡同里面有三百年前的会馆,包括起自明代的专门晋商做颜料的会馆,包括民国时期的会馆,还有一些名家旧居也在那边,还有厂房,可能是建国之后的一些工厂……我们都准备做成排练室。

很早的时候,我们曾经受邀去英国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去的时候才知道,爱丁堡这个城市是每年都要用四个月的时间去筹备艺术节。城市居民为戏剧而准备一些酒吧,上千个酒吧会在艺术节开始时出现,这个城市常年都是靠艺术节来支撑,这是文旅一体的。它创造了国际的文化交流平台。还有像法国的阿维尼翁,是在一个小镇里面。还有像柏林戏剧节、契诃夫戏剧节在俄罗斯,包括瑞士等等,它这种文化的名片、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我觉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气质。所以我也想文旅融合。

 

问:作品来源都有哪些渠道?如何保障内容的长期供应?

答:内容方面就是我们在做一个青年导演计划,将选拔六个年轻的男导演,六个年轻的女导演。我们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陈冬局长申请了基金,希望能够在全国内开展选拔,是我们国家话剧院发起的,谁能够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我们就会用这个平台来搭台为他唱戏。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能够进到国家话剧院的这个我们搭的这方平台,它是自由和宽广的。   

文旅是全国范围内有可能的一个结合。还有就是有可能去筹划戏剧节,国际性的、线上线下的戏剧节,更好地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同时,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老的街区,能够文旅结合,也是为古都北京增色。

 

问:《故事里的中国》是戏剧领域在媒体融合上大获成功的一次探索,是否也会将相关经验运用到这一文化项目的实践中去?

答:我们线上节目、线上的戏剧和线下的演出,可能会三位一体。其实所有的媒体公司,我们都愿意尝试合作,我们都敞开胸襟,愿意拥抱。

但是我们的作品,是要像《故事里的中国》那样,我们戏剧符合了和电视传媒的融合,我们融合地非常恰当。我们跟互联网媒体,我希望不是单纯拿我们的演出去播,而是用节目加线上创作的数字化运用,我们会用民主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来在审美上提升,这样就会产生节目化的戏剧。所以也是跟网络进行一个平衡,填充了网络的内容,同时用数字化和高审美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一个奇幻的造梦空间。用如此现代的、新时代的文艺讲述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问: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会有哪些举措?

答:建党一百周年这样一个庄严的日子,国家话剧院将筹备“红色演出季”。我们有七个剧目,第一个是反映公安题材的《英雄时代》,也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一个连同文艺电影的创作,所以我们会有李光洁、辛柏青、刘佩琦、韩童生,甚至会有其他的明星来加入,也是明星回归的一个重要题材,而且是让主旋律好看起来,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还有就是《红色的起点》,因为现在在上党史课,所以我们是一部“活的党史”,会把2021建党前后根据叶永烈先生(的书)来改编、演出,我们会和上海戏剧学院一起。第三个是我们根据同名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的话剧,再有我们剧院还有一部小剧场的话剧,就是《寻找作家的战士》,也是一个小说改编。还有我们承接原总政话剧团的一个代表作品叫《兵者·国之大事》,将重新加工整理,在“八一”的时候会演出。还有我们剧院复排的建党题材(作品),像《支部建在连上》、《三湾,那一夜》,还有英雄模范题材的像《谷文昌》。我们会有一个红色演出季。

 

委员自述:

还有十五年的时间,我们扬鞭催犁、快马加鞭,奔向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具体落实我们的文化强国梦,十五年的时间说起来其实也不长、挺短的,一年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作为北京人觉得自己是有这个责任的。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我们也有文化推广的责任。(希望)中国戏剧能够在这样的新时代里面,发挥出不一样的光彩,而不是只做话剧本体的工作。(希望)中国戏剧能够帮助推动中国故事的讲述,讲述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故事,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