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见“文”|冯远征提议设立全国性话剧专业奖项
中国网3月4日讯 2021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正式拉开帷幕。两会期间,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特别策划专题节目《两会见“文”》,邀请多位文艺界委员,围绕提案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主题展开探讨。
本期节目独家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冯远征委员建议设立全国性话剧专业奖项。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提案?
答:中国有很深厚的表演文化的基础,戏剧(戏曲和话剧)对于电影、电视的发展有很深厚的影响。但是近些年除了电影方面的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奖,电视方面的金鹰奖、飞天奖、星光奖,只有话剧没有专业的奖项。有一个戏剧奖是梅花奖,但它是涵盖了各个剧种。对于话剧这样一个庞大的创作队伍来说,没有一个专业的奖项。所以我这次专门为话剧提了案。
问:过去一年的履职经历,哪些见闻让您做出这样的决定?
答:我有这个想法有好几年了。去年的履职,有一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疫情之后,全国政协组织各界别的委员去武汉调研,参观了一些工厂、街道。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跟抗疫英雄、抗疫的一线人员座谈。他们在讲述自己抗疫过程的时候,看似很平淡,但每每都让我特别感动。每每听到一些感人的故事、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我都会及时给剧院导演打电话沟通,说这个故事很好。
话剧这个剧种形式是特别快捷的。比方说拍电影、拍电视反映抗疫的,首先要创作剧本,然后要拍摄、后期制作、再发行。但话剧是有素材直接创作剧本,剧本合适就排练,可能一个月、两个月之内就可以排练出来,登上舞台。它其实是在关键时候,最便捷地反映现在的疫情或者状况的艺术形式。虽然疫情影响了演出市场,但演出市场复苏的时候,观众依然很热情。而且从业的戏剧工作者非常努力。疫情是灾难,但对我们来说,能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待在家里冷静冷静,慢生活。我给他们设置了很多课程,开课的时候,所有人都报名要听课。我做剧本朗读本来是要做两个剧本朗读,结果报名人数超了,最后做了四个剧本的朗读。复工复产以后,我们排练厅特别火爆,同时能有四个到五个戏在排练,最后都没有地了,只能去找会议室去安排工作和排练。这就是他们的渴求。所以我提的这个提案,它其实是可以让更多的从业者能够在荣誉上得到肯定,事业上也能够让大家看到,特别是专业性上。
问:目前话剧行业面临的一种什么样的现状,让您产生这样的思考?
答:我在去年的提案当中,提的是用国家艺术基金拯救演出市场,当时在调研的时候,光北京在疫情期间就倒闭了几千家民间的演出团体。像前一段我们开北京两会的时候,繁星戏剧村的樊星先生说,他前一段时间刚跑回老家卖了一套房,回来发工资,很快发没了,他说接下来怎么办。我去年的提案还是得到了一些回复,国家也做了一些,给那些顽强生存的民营团体一些支持,尽管可能给不了多少,但是我觉得只要给了,就能够有希望生存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奖项还是蛮重要的,是个精神上的鼓励。
问:您这个奖项跟设立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创新之处?
答:最大的区别就是专业性。首先,它应该涵盖话剧艺术形式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现在梅花奖是针对演员的,但它是针对中国戏曲,各个剧种,也包括话剧,两年评一次,两年15个名额。如果一个优秀的演员想得到这个奖,真的是很难。很多特别优秀的演员,由于45岁年龄的限制,与奖项擦肩而过了,可能这一辈子都与这个奖项无缘了,这是特别遗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提的这个奖项,不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化装、甚至于道具,都应该是涵盖在这个奖项中的。每到评奖的时候,应该是戏剧界的一个盛事。
问:除了激励机制,北京人艺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哪些自己的探索?
答:对于年轻演员的培养来说,我觉得不在于他的学历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很快地融入生活。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首先你得源于生活,你得先走到生活中去。所以其实我们在能力培养上一直是作为重点,还有就是观念培养,不要觉得我会演戏,你们看我演。不是,你会演戏没问题,但你是不是能够让观众看到你精彩和让他出乎意料的表演,这一点是我们一直去努力的。
因为现在这个媒体时代,观众在网上随便一点就能看到世界上最好的表演,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升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表演能力。观众的鉴赏能力高了以后,反而鼓励、激励我们去创作出更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也是这几年我为什么比较抓年轻演员的培养、培训,给他们开拓眼界,请了很多外面的专家给他们讲课。其实演员这一行挺单调的,忙起来的时候每天就是三点一线加单位、排练厅和食堂,就这么简单,但要真正深入生活,你要不主动就会少。所以我一直和他们讲,要观察生活,要随时随地观察生活。
问:您如此重视作品的“人民性”,是否也与人艺的老传统有关?
答:北京人艺是个开放的剧院,是个有探索精神的戏院,当然北京人艺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剧院,因为剧院的名称里就有“人民”两个字,而且也有“艺术”,所以北京人艺也是人民至上和艺术至上的剧院。人艺从一开始,焦菊隐、曹禺先生他们就创立了北京人艺这样一个独特的演剧方式,其实这就是改革,这就是革新,而且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了中国戏曲这种表演形式,创排了《虎符》、《蔡文姫》等。《蔡文姬》现在成为人艺经典保留剧目,它代表着北京人艺的创新。话剧用话剧腔在演的时候,北京人艺己经开始探索民族化了。
其实当年老艺术家于是之、蓝天野、郑榕、黄宗洛还有像刁光覃、朱琳、谢延宁……一大批演员,他们能够占据到舞台中央,每个人都有代表作,在舞台上观众都能够看到他们的光彩。接下来北京人艺是不是还有这样一批领军人物,这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所以这几年我对他们从艺术上、从做人上、从做艺上,我觉得都需要提升自己。
问:未来,北京人艺是否还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宗旨,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又将有哪些新的规划呢?
答:“十四五”是一个新的开局,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的愿景。我觉得我们除了复排一些经典剧目以外,我们努力地在寻找剧本、在创作新的剧目。但是新的剧目是不是能够成为保留剧,是不是能够成为经典,要看观众对它的认可度。作为(献礼)建党百年,我们今年创作了两部,一部是抗疫的戏,叫《社区居委会》,还有一部戏是《香山之夜》,是为建党百年献礼。我们还计划恢复一些老剧,老剧新排,今年濮存昕老师要自己导一部《雷雨》,它一定和现在的《雷雨》是不一样的。包括将来我想《茶馆》是不是也能有两个、三个版本在北京人艺,这都是作为人艺这样剧院应该往前更好、大胆的探索。
委员自述:
其实最初我就是想做一个好演员。我是个专心做事的人,因为那会儿我作为中青年演员的时候,上有天、下有地,上有老艺术家顶着,天塌不下来,我就在中间晃荡着挺好。直到有一天,剧院说演员队需要你来管理,行不行?我说好吧,其实就是这样,觉得自己突然有一种责任感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别的提案我也不能设计,医疗、科学和我差的太远了,我只能和那些委员请教。但作为文艺工作者,我觉得关注自己的领域是最重要的,而且为自己领域发声也是最重要的,既然国家赋予了我这种荣誉,赋予了我这种责任,那我就一定要为荣誉而战,我要为这份荣誉而努力工作。我没有理由不去捍卫这个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