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疫情中的“春节档”,如何突围?

发布时间: 2021-01-28 09:07:57 | 来源: 中国艺术报 | 作者: 孙佳山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众所周知,在春节档概念崛起之前,观众更熟悉的是广义上由每年11月持续到次年2月的贺岁档。然而从2010年开始,不同规模的电影院线开始遍布全国,并不断在三四线城市和广阔的县级市区域落地、渗透,春节消费也开始向着休闲娱乐转移,过年看电影,逐渐成为全国范围的“春节新民俗”。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在档期内斩获了7.8亿元的票房,正式拉开春节档的序幕,此后春节档的全年票房占比也不断攀升,到2018年已经达到9.7%。春节档在全年档期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史上最强春节档”这一表述也从那时起延续到当下并不断高亢。但与此同时,春节档的票房火爆也造成了极强的档期“虹吸效应”。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实体院线受到极大冲击。去年就有分析认为,《囧妈》等中小成本影片和相关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在线上免费放映,会导致线下实体院线的“革命”,在未来电影的首发可能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线上展开。的确,随着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各类视频网站和直播应用等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因其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线下的影院与线上的视频网站、直播应用等流媒体之争一直不绝于耳。从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来看,类似《囧妈》之争也并不是中国电影所独有的问题,其不过是电影在当下以移动互联网为标识的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具体映像。

在去年美国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奉俊昊凭借《寄生虫》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国际影片4项大奖,可以说是当今影坛最炙手可热的人物。然而,就在近4年前,他也曾陷入到线下影院和流媒体之争的漩涡中。2017年4月,奉俊昊执导、由世界流媒体巨头Netflix发行,并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玉子》,也在当时引起一定的争议。

除了传统放映渠道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纷争之外,流媒体的放映方式会不会对电影的美学形式和传播机制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流媒体会不会“杀死”电影?这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媒介特征所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也受到了普遍关注。

近年来,每年春节期间都是我国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大力宣传、推广的重要节点。在春晚被头部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垄断的情况下,出资买断《囧妈》等中小成本影片,并免费线上放映,可以看作是其他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在春节期间宣传、推广自身的现实需要。然而,其初衷并不是为了支持中国电影的媒介革新,从性质上看完全属于商业营销行为,意图借助《囧妈》等中小成本影片的线上免费放映所引发的的关注效应,进一步深入到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下沉市场。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我国包括影院在内的实体文化产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现金流普遍出现问题。数据显示, 2020年初至今,近万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大量剧组暂停工作,不少已运作项目从前期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剪辑均有所延缓。大型制作公司都已捉襟见肘,中小型企业和工作室更是面临规模性倒闭风险。显然,要解决现金断流等现实问题,需要对包括院线在内的影视相关产业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但同时我们也需保持足够的冷静,充分汲取过去针对文化产业所采取的相关金融政策的经验教训。

因此,当前我们尤其应当辩证地看待疫情带给整个产业的冲击,在此机遇下,深入调整我国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过去因为没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良好的行业环境等原因,迟迟停留在口头上的供给侧改革,真正贯彻落实到行业的日常工作中。当前,尽管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仍不断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势,但还远没有到电影发行、放映在线上和线下完成翻转的历史时刻,线下实体院线与线上视频网站平台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外在看似截然相反内在实则大体相似,即以影视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仍亟待开拓。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