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古都特色 北京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提升主体完工
塑造“京韵、大市”城市风貌,“修旧如旧”保留古都特色,日前,北京东城区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通过拆违整治、建筑风貌提升、公共空间提升、示范院落提升、交通综合治理五大举措,全面改善街区环境品质,保护性修缮16处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让整个街区恢复古都风貌。
贝子奕谟府遗存方亭前后风貌对比(赵昀/摄)
据介绍,东四南、北大街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严格落实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要求,与古建专家、文物部门形成联动,科学实施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工作,指导建筑风貌提升工程,对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工程选材和整治效果予以指导。这条街全长2.74公里,沿街建筑“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结合不同时代及功能,梳理保留了传统、民国、新中式、现代四种建筑风格,并非“一刀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马炳坚认为,将每个建筑、每个店面恢复修缮到最适合时期的样貌,与周边建筑特别是文物保护单位相得益彰,才更有“历史的可读性”。马炳坚还谈道,风貌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恢复性修建,从每个传统符号中体现北京古都特色,抬头依次可见朝天栏杆、挂檐板、窗格,低头还有排水口,这些细节都能勾起人们的“乡愁、记忆”。此外,在修缮中,共使用了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旧材回收利用率达43%,翻建各类宅门39座,马炳坚说,重复利用旧材料、老构件,节约的同时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再现独特的年代感。
东城区还邀请书法家协会会员题写匾额、楹联,增加夜景照明系统,实现“白天是景观、晚上是亮点”的效果。通过拆违腾退空间利用、绿化提升、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等方式,东城区重点塑造了“北新典故”“九曲寻幽”“府邸旧事”“合院朝夕”“商铺集锦”“大市天际”“灯市骈集”“十步芳草”等“文化八景”,打造多处可进入式“口袋公园”和18处“小微空间”,并向沿街两侧胡同延伸,在突出人文关怀的同时提升环境品质,丰富居民交往方式,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画龙点睛”。
在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推动下,原三友商场升级改造为东四·1517文创园,成为又一重要的文化产业集合地,三友商场在东四南大街上迁址开张。被保留下来的不仅有老业态,还有街上的老字号和老店铺,内联升、瑞蚨祥、吴裕泰等10处老字号商铺均崭新亮相。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东四九条69号的贝子奕谟府遗存方亭,在此次提升工程中也“全身”亮相,之前的围墙被替换成透明玻璃围挡,吸引着行人驻足观赏。据了解,此处原为清代贝子奕谟府(奕谟,嘉庆帝之孙,惠亲王绵愉之子)的花园部分,建于清代中后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在此拍摄京剧《黛玉葬花》片段。对奕谟府方亭的保护措施的改善也体现了此次建筑风貌提升的初衷,为这一片区又增添了一处打卡热点。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陈献森表示,下一步,东城区还将以这条大街为统领,向两侧的街巷胡同和平房院落延伸,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生活更幸福。(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