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刘曦林:后生不忘恩师贤——《“不似”的浪漫——张茂材画传》序

发布时间: 2021-01-13 17:59:4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曦林 | 责任编辑:


image.png

《“不似”的浪漫——张茂材画传》 作者:千黛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1957年,我在济南一中读初二,喜语文,亦喜图画,正踌躇何者为先时,张茂材先生调来一中教美术课。好像他每次都穿着那件旧蓝布褂子,捋捋山羊胡子就开讲。

那板书之畅、演说之生动,征服了我。初次听到先师的对联“绿柳垂崖,高悬青帚拂地理;红莲出水,倒提朱笔点天文”,就惊呼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在荷花里,趵突泉腾柳萌中”高妙得多!

也许是一种感应,在第一堂课上,我第一个画完了第一张写生作业,第一个受到了张先生的表场和鼓励,于是成为先生的粉丝、学校课余美术组忠实的一员。此后先生每堂课都带两轴画来讲给学生听,美术课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于此,美术成为我的第一选择,张老师也成为我永远的导师。

1958年,我考入新成立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前身,简称“山东艺专”)后,几乎每周日都带仨俩同学去张先生家,他被称为我们的校外教授。自1958年至1963年,我又跟了先生五年。如果说季羡林、宋平、阴法鲁等前贤是先生的第一代学生,黑伯龙、单应桂老师是第二代,那么我和谢家道、齐辛民、王广才、胡正彬、刘国瑞等人应是第三代。这一代人最多,从师时间最长,感情也最深,不期然而然地有一种传承发扬的责任。张老师看我好记录、喜史论,也同我讲得多些。从那时起,我便盘算着为老师做些文字方面的事。但后来我远赴新疆,失去了深入访谈的条件。1963年秋,收到张格兄函,惊悉老师病逝,傍晚我跪在南疆乡村的土路上,面朝东方嚎啕大哭……

1978年,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班,从此踏上了史论研究之路。其实,我思考理论问题的基础,有许多来自张老师的启蒙。比如“推陈出新”即传统与出新的关系,先生于1961年就说:“推是推动、推敲、推选、推择之言,而不是推除的意思。”后来,我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该报记者采访戏曲家马少波的文章《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的故事》,记述马少波在1949年问毛泽东关于“推陈出新”的释义,认为不应作推翻、推掉解,毛泽东辩证地做了回答,又进一步对马少波说:“你的看法是对的,可以按你的理解写文章。”当年,张老师不一定认识马少波,马少波自1949年被毛泽东接见后即从济南调至北京任职,二人未必有接触,但观点如此相同,只能解释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信是一代文化人的共识。

先师书画属大写意一路,对“写意”认识颇深。先师的写意理论久蕴心头,恨不逢时。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茂老聪明啊,将他的写意观浪漫论搭上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列车,生动地论述了写实与浪漫的关系,提出了“浪漫的现实写法”这一概念,他不仅大胆地为“写意”正名、为“写意”呼唤,而且进行了考证。先生曰:“写者,乃泻也,泄也,倾也,尽也。”学生当年初听是说。幸好我已买民国版《辞源》,后来又买了《说文解字》,知道先生是查过的。但他深层次地解析关于“写实”与“写意”的辩证关系,不仅是博引古诗,而且是深有体会,独辟创见。未料至21世纪,画坛言写意竟多误读谬识,笔者能从《说文解字》和《辞源》出发,写出《写意与写意精神》一文,仍源于先生的启蒙。

回忆1961年先生在济南做《民族艺术的写实与写意》讲座之前,将讲稿交给我预看,其中一意是避免理论错误,但我只是整个抄了一遍。没想到全文因为我这抄本得以传世。当年先生是从民族艺术的综合性谈起,其艺术之高度,除其天才条件、古齐国安丘之文脉传承外,如同苏轼、米芾、青藤、八大山人(简称“八大”)一样,正是这种综合修养垒就的金字塔。这种“综合性”认识或“整体观”也不断地为笔者引用和阐发,更是吾侪当切实修行之要旨。1996年,笔者回济南办第一次个展,于希宁先生审阅我的习作,深慨“第一口奶”即启蒙教育之重要。先生晚年是“希图叶下听雨声”“白发欣看后辈贤”,而我每思及此,则生“仰看大树承雨露,后生不忘恩师贤”的感恩之心。

先生又有“有他无我,有我无他,有他有我,无我无他”之说。当年不理解,古稀后在写生实践和写意研究中方悟到这是对主客观关系变化过程的生动描述。有些事理不实践不理解,不到火候也不能深切。现在看重无象了,知道“不似”了,也知道何为得意忘象甚至“无我无他”。至如“删、闪、变”之说,“视名利为仇敌”之说,“难得糊涂”之说,字字珠玑,精彩至极,青年女诗人千黛记之甚详,且做种种精到的阐发,此处不再赘陈。

先生当年曲高和寡,像黄宾虹那般自信五十乃至百年后方为人识。今先生已仙升数十年,此言果然应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先生的高度,继《中国美术》《美术史论》之后,《国画家》《山东美术》等刊物又相继重点推介,山东《收藏天下》频道为其拍专题,山东文艺创作研究院将先生列入研究计划,先生史料作品之出版迫在眉睫了。而余之旧课题尚未完成,又患了喉癌。急迫中,千黛求余题诗集名,此正是合适人选。千黛之父母系余在山东艺专同窗,同为茂老弟子,故千黛自幼耳濡目染,对张爷爷艺事素稔,遂爽然应接,又与吾同访先师故里亲人,历两年成此书稿。千黛乃北大中文系毕业,文笔高华,敏悟绘事,故此书亦如先师之才,不与人同,独标一格,通篇结构奇宕,夹叙夹议,言理抒情,有写意之致,而资料部分又完整,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初稿甫就,千黛便呈父辈审阅,合情合理的意见无不笑纳。犬子刘磊与之配合,广搜附图,鉴别甄选,此书堪称文图合璧之画传。此书尚非正式的画册,谨以此作为认识茂老书画印学的参考。惜苦书生们当年无相机为先生多拍些照片,是为大憾。

先生被埋没了多年,后生有愧有责。是书距传主愈远,资料考据愈难,或许又多了些“不似”,多了些“‘不似’的浪漫”。或许先生更喜欢这意象写法,读者或许看不清其中的细节,却明白了中国写意艺术“不似之似”的浪漫美学,又或许值得你寻味的物事是在言外、是在书外,正如先师所言:“不能言其所以然”了。

张茂材作品欣赏

浪漫

八哥——求神不求形求味不求神

白鸡孵黑鸡

猴子神

三鸟

水仙

三只小鸡

万恶懒为首

胸无得失心常泰

师笨得高徒

作者简介:

刘曦林,1942年生,山东临邑人。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于中国美术馆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创作,为研究馆员,历任研究部副主任、主任。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美术》编委,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蒋兆和论》、《中国画与现代中国》、《20世纪中国画史》等。其中《20世纪中国画史》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金奖。

兼事书画创作,出版有画册《水墨清韵——刘曦林书画小品集》、《刘曦林艺术印记》(四卷)、《披图展卷》等。

image.png

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