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十三五”时期​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

发布时间: 2020-12-31 13:34:3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据国家文物局消息,“十三五”时期,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改善。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13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达6819个。第一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率100%。组织实施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武当山建筑群等一批重要文物保护项目,布达拉宫等边疆民族地区重要文物保护工程,四川、重庆等一批石窟寺保护工程。大型线性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扎实推进,《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出台。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重点支持中东铁路建筑群、山东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群、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等一大批重要工业遗产保护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稳步推进,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大运河保护管理荣获国际优秀案例。

文物考古成果丰硕。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实施,重大成果定期发布,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银、致远舰等考古发现备受关注,“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以及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取得明显进展。更名组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南海、黄海、渤海及内水重点区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在西沙北礁海域完成首次深海考古尝试;“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总数超18万件(套);“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三艘北洋水师战舰水下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建成使用,南海基地开工建设。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全国15家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成立革命文物处。核定全国革命文物名录33315处。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确定片区37个,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8个市(地州)1433县(区市)。组织实施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00余项,编制完成《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长征文物中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实现对外开放,长征文物的总体对外开放率超过50%。加大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延安革命旧址群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建立川陕、陕甘、鄂豫皖、东北抗日联军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机制。

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好转。建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推进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化建设,组织编制博物馆文物预防保护装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列标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不断改善,完成6.2万件/套馆藏珍贵保护修复工作。针对100余家博物馆开展预防性保护,博物馆库房和柜架囊匣等保存条件得到改善,一些濒危的珍贵文物受损趋势得到缓解,有效降低了腐蚀损失速率。(国家文物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