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南京博物院接受一批抗“疫”代表性见证物

发布时间: 2020-05-18 14:50:3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捐赠仪式现场(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网5月18日讯 当代见证物是博物馆藏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保存和展示这些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的见证物,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和使命。3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征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博物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开展相关见证物的征集保存工作。5月18日,在今年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新华社、江苏省人民医院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一批反映聚力助援抗疫的物证资料,并举行向医护人员致敬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苏先后派出13批共计2813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抗疫前线,参与了15家定点收治医院和3家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是全国人数最多的省级医疗队。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4月15日前,所有援鄂医疗队撤离。但还有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其中江苏医生10人,占据“半壁江山”。在防疫救治战场上与死神较量,书写了一阙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在江苏省卫健委的支持和协调下,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踊跃捐赠,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了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队旗、队员签名防护服等一批抗“疫”代表性见证物。

在此次抗疫狙击战中,全国各新闻单位也抽调一批骨干记者奔赴一线开展实地报道。新华社第一时间启动重大报道应急响应机制,记者们不畏风险、克服困难,深入重症病房、建设工地和社区防控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了战“疫”中一幕幕历史画面。新华社江苏分社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了照相机、AI智能录音笔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捐赠:照相机、AI智能录音笔。

捐赠方:新华通讯社

被捐赠方:南京博物院

照相机捐赠介绍:

此台相机曾被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使用。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武汉封城之际,新华社记者熊琦携带此台相机,在除夕夜勇闯“红区”,进入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拍摄,最早发出了关于重症隔离病房的影像报道。拍下了“重症隔离病房里的除夕夜”“写下你的名字”“隔离病房外的年夜饭”等一系列打动人心的报道,给予了观众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了士气,获得了极为广泛的传播。

在抗击疫情的报道战役中,记者携带它多次深入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方舱医院、隔离点等核心区域,一次又一次地与前线的医生并肩作战。作为一台长期进出“红区”的相机,它被消毒水喷洒、紫外线炙烤,饱受“折磨”,经受住了考验。

通过它,记者记录下武汉方舱医院收治首批病人、患者清零、患者痊愈回家、武汉解封等诸多历史性画面,见证了“武汉保卫战”从打响到取得基本胜利的全部过程,向世界传递了新华社记者深入实地采访的真实见闻,铭刻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温情与力量。

AI录音笔捐赠介绍:

智能录音笔战“疫”

此台AI智能录音笔,曾被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书旗使用。这次疫情报道,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病毒的强传染性,大多数场景需要与采访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新闻媒体记者很难像以往报道那样,在采访现场拿出纸笔记录,除了常规的摄影、摄像设备,将采访内容实时记录并转化,一时间成了难点。

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新华社记者深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采访建筑工人,深入社区采访一线工作人员,借助该智能录音笔,不仅可以实现数米距离以外的声音采集,还可以实现第一时间的实时语音转写,为整合后期报道写作提供极大便利。

小小录音笔,记录了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声音”,也见证了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战“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