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依弘:爱“折腾”的京剧探险者
【走近文艺家】
早年成名的她,比别人少了些追逐名利的冲动,从而可以遵从内心的召唤,在艺术上大胆“折腾”。这种“折腾”,拉近了京剧跟年轻人的距离,为京剧艺术探索出了更多可能,也让她成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戏曲演员之一。
无数次面对台下观众,京剧名家史依弘都镇定自若。这一次,她坐在自家的电脑前,却有些紧张。
受疫情影响,线下剧场演出已暂停两月有余。史依弘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更应该让观众觉得,“艺术家是跟他们在一起的”。
过去一个多月,史依弘不断将居家录制的京剧片段上传至抖音,受到粉丝们的欢迎。这让她最终鼓起勇气在网上跟观众“见面”。
3月21日晚上8点,史依弘打开电脑,进入网络直播间。一上线,她就蒙了。电脑中的她被戴上了“眼镜”“耳环”,还有各种“鲜花”纷纷涌来——那都是粉丝们送的礼物。在舞台上唱、念、做、打全都应对自如的史依弘,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大家都来自哪里?”“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新疆、海南……”粉丝们回答的文字,在屏幕上“排成了长长的队列”。那天的直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卸下彩妆、素颜以对的史依弘,反而让粉丝们觉得亲切。她跟粉丝们聊读书、聊生活、聊京剧、聊音乐……有人想听她唱两句,她就清唱了几段《贵妃醉酒》《春闺梦》。粉丝们刷屏的文字、可爱的表情包,让她真切感受到年轻人对国粹的热爱。“那一刻,我特别感动,心里暖暖的。”曾认为演员跟观众的交流一定得在舞台上并且还得扮上的史依弘,非常享受这种线上跟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疫情按下了线下艺术活动的暂停键,却“逼出”了新的艺术呈现方式。除了自己在家里搞直播,3月26日晚,史依弘还跟尚长荣、王珮瑜等京剧名家一起参加了“一江连心 艺起前行”上海京剧院线上演唱会,利用云直播把京剧演出搬到了线上。
发展戏曲艺术,既要“传”,又要“承”。如果说上抖音、开直播、云演出等是在“传”方面的新尝试,那在“承”上的创新,史依弘其实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身为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史依弘成名很早,不到20岁就到中南海演出;22岁被评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国家一级演员,同年凭借《扈三娘与王英》获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外,她还曾获得“白玉兰奖”“上海市文化新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和称号。
也许因为成名早,史依弘比别人少了些追逐名利的冲动,从而可以遵从内心的召唤,在艺术上大胆“折腾”。所以,在很多京剧票友的眼里,史依弘有着不一样的劲头,她有一股不竭的创新动力,许多年轻观众正是因为看了史依弘极具风格的演出而成为“弘粉”。
2008年,史依弘作为制作人之一,将法国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搬上了京剧舞台,并饰演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极富挑战与难度的工作。为了呈现人物的复杂性格,史依弘借用了青衣、花旦、花衫、娃娃生等多种行当的表现手段。艾丝美拉达是个流浪舞者,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史依弘甚至报名参加电视综艺节目《舞林大会》来学习各种舞蹈。最后,她将斗牛舞等舞蹈语汇融入京剧程式化的表演,让观众觉得好看又不失京剧本体元素。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节上,戏迷为了看京剧版《巴黎圣母院》甚至把剧院的门都挤坏了,很多人扒在门缝边看完了这部戏。演出结束,一位导演前辈来到后台紧紧握住史依弘的手说:“雨果如果还活着的话,他会感谢你的。”
有的戏曲演员,一旦成名,就躺在某一部作品上开始“享受成果”,不愿再进行尝试和突破。毕竟,戏曲创新风险极大,稍不留神就会招来骂声一片。“以前的‘四大名旦’也好,‘四大须生’也罢,哪一个不是在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史依弘很像戏曲领域的探险者,她总是尝试突破传统的束缚,为京剧艺术开拓出新的空间。
2018年5月1日,史依弘在上海大剧院推出由她独挑大梁的《梅尚程荀·史依弘》京剧专场,荟萃京剧“四大名旦”具有代表性的四出传统老戏——梅派《苏三起解》、尚派《昭君出塞》、程派《春闺梦》、荀派《金玉奴》。“文武昆乱不挡”是京剧界对京剧演员的一种最高评价,指的是能够跨流派、跨剧种、跨文武,甚至跨行当进行演出。史依弘的这一举动,正是朝着“文武昆乱不挡”迈进的努力和尝试。演出引起了轰动,有赞誉也有质疑。无论如何,这都是史依弘试图打破流派限制,实现艺术突破的一次大胆尝试,也印证了她“京剧艺术探险者”的本色。
去年,史依弘作为制作人又把经典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搬上京剧舞台,她一人分饰金镶玉、邱莫言两个角色——前者爽利泼辣、热情似火;后者冷若冰霜的外表下是侠骨柔肠。为了让两个角色切换得更为鲜明,史依弘不仅引入不同流派的唱腔从音乐上赋予两个人物不同的特质,还特别为两个角色设计出不同的兵器道具,让武戏更有层次感。
史依弘就是这样爱“折腾”,正是这种“折腾”,拉近了京剧跟年轻人的距离,为京剧艺术探索出了更多可能,也让她成为当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戏曲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