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上的璀璨文化——清江巴土文化
疫情当前,少部分外国人谈武汉或湖北即“色变”,仿佛“武汉”和“湖北”已成为瘟疫的代名词之一。其实,这方土地只是暂时病了,它从来都是开放、自信、优雅的。因为它拥有着勤劳勇敢的人民、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动力,以及璀璨而独特的荆楚文化。
千百年来,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楚国历史上著名的“筚路蓝缕”、“一鸣惊人”、“深固难徙”等爱国、开拓、创新等精神特质,也始终传承于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当中。
荆楚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等等。今日,笔者将探寻土家族的起源,讲述崇尚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州齐岳山。清江流域是巴土文化的发祥地。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晋书•李特载记》及《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4000多年前,廪君蛮巴人的始祖——务相,就出生在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武落钟离山。务相在“五姓争神”中成为巴族首领,被尊为“廪君”。廪君在此率众沿清江西进,“建夷城而王巴”。巴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豫州蛮、江夏蛮、五水蛮、武陵蛮等,都可见到巴族人生活和跳动的身影。而其间在鄂西、川东一带的峡江流域生活的一支,最终形成了今天遍及湘鄂川渝黔边一带拥有700多万人口的土家族。
巴土文化具有多重信仰的审美观念,土家人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和祖先等。原始宗教中土家先人崇拜白虎形象,并将其作为图腾。传说其祖先由白虎转变而生,祖先的后裔死后会化为白虎,如土家始祖廪君死而化为虎被称为“虎奴”,“虎蛮”,“虎子”。姓氏文化中,土家人多以白虎起名。另在器皿中也多具白虎图案和造型。
白虎图样
虎钮錞于
巴土文化审美观追求天人合一、效法自然,以及和谐相处的民族观。因该区域处于深山峡谷,交通不便,土家先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认为自然是原生宇宙、再生宇宙的结合,认为人类、天地皆是自然的实体,存在即是合理,需顺天意。土家先人崇拜自然,崇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如土家族的服饰上就绣有各种百草图案:桐子花、芍药花和梅花等花种。
土家族女性服装
巴土文化审美深深渗透在土家人的艺术、服饰、建筑中。比如土家的傩戏可以充分展现出一种“以俗为美”的审美艺术风格。
土家傩戏
土家人因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具有兼容并收的文化精神。但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并非简单吸收,而是融会贯通,并创造性地发挥各种审美文化功能,在融合改造过程中形成实用性和美感性。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 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军事舞等,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每年春节期间,土家村寨筹办祭品,参神拜祖,“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载歌载舞。到了现在,摆手舞已逐渐褪去祭祀程序,发展成为纯粹的娱乐性的歌舞。
摆手舞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一种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土家吊脚楼
巴土文化追求效法自然的审美观点,第一是对自然的崇拜,白虎图腾可体现。第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服饰中的自然图案说明此点。第三是多元融合的审美观点,因区域性环境因素,巴土文化具有一种融会贯通的审美观,是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清江巴土文化是我国土家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渊源,同时也是荆楚文化融合期的特色文化审美观之代表。
整理:王肇鹏
文图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