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面对灾难,文学中那些给人以勇气或警示的名句

发布时间: 2020-02-06 08:31:1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芳 | 责任编辑: 王肇鹏

灾难、时艰,往往夹杂有多种情感。疫情当前,宅在家里的我们,为深陷其中的患病同胞哽咽祈祷,为无所畏惧的一线工作者泪盈于睫,为防控监督中出现的失职渎职愤怒不已,更为全国上下同舟共济而精神振奋。


因为与生存太过息息相关,灾难也是文学作品中相当关切的课题。


疫情面前,相对于生命科学等门类,文学可能帮不上特别直接的忙。但从心灵视角,遭遇生死考验的时刻,人类精神世界的抚育、巩固与唤醒,文学、哲学等的到场就显得尤为必要。当然,它们还有个伟大之处,很多时候是写照于现实的。本文搜集了一些文学著作中的名句,期待能给时人以感动、或振奋、或警醒。


今年春节,跟往年太不一样,病毒从爆发、扩散到蔓延,原本年味儿十足的城市仿佛瞬间被按下暂停键,大街小巷空空如也,空气中充斥着风声鹤唳的种种不安。


像笔者一样,不少80后于“非典”时并不知恐惧为何物,而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却突然各种害怕、担忧起来。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皆是软肋,如同纤夫拉绳,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闪失。中年责任,不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其沉甸甸的蕴含,文学中就这样写道: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的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而一场灾难,往往影响的不仅是人的肉身,更有心灵上成年累月的伤痛。文学作品中这样说:


寻常岁月里耗尽一生才能参透的生死奥秘,一次天灾轻轻一捅就露出了真相,再无新奇可言。从敏感脆弱到麻木不仁,中间其实只经过了一场地震。在这之前,他们从来不知道,他们的心居然能磨出如此粗糙坚实的老茧。但总还有那么一两处的肉,是长在死角里,老茧爬来爬去永远也够不到的。那些肉在心最深最底里处,不小心碰着了,依旧连筋连骨地疼。

——张翎 《余震》


在病毒、灾难面前,人们任何“大胆”、“不设防”的侥幸心态,都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里有两句话就特别贴切: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黑格尔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刘慈欣《三体》


病毒的诡谲难测让人神经紧绷,谣言如纸片漫天飞舞。面对谣言,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正如文学作品中这样说:


谣言会把人们所恐惧的敌方军力增加一倍,正像回声会把一句话化成两句话一样。

——莎士比亚


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随着速度的加快更加激烈,随着散播面的扩展更有精力。

—维吉尔


倘有谣言,自己就懊恼,那就中了造谣者的计了。

——鲁迅《书信集•致萧军》


面对疫情,城空,但心却不能空。只要科学防控,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就没有我们过不去的坎。正如大作家阿尔贝•加缪和刘慈欣所说:


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

——阿尔贝•加缪《鼠疫》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刘慈欣《流浪地球》


我们期待着,早日打胜这场没有硝烟的苦战。现在能做的,就是在家中好好守护自己和家人。


除了热切关注国事、疫情,每天不妨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思考一些问题。将对疾病的惶恐,换做内心的洗礼。人类是否太过健忘、狂傲,早已失去对宇宙、对自然的敬畏;是否太过自信、失责,不戴口罩、出门聚集;是否太过僵化,紧要关头依然不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立春那天,身边很多人都转发了一句话,笔者也特别喜欢,就以它为本文收尾吧: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