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小说

江淮文河里的一滴水珠——《故乡,已是驿站》出版记

发布时间: 2019-12-02 16:42:3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唐先武 | 责任编辑: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离上本书《城市诱惑》出版已是7年了。新闻永远在路上,在外出采访的飞机、高铁上,又写了一些非新闻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几篇在小众朋友圈发发,获得几个点赞、几句点评外,大多都没有公开发表过。这次,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以示大众。

总有丝丝乡愁萦绕于心,而故乡如今又是面目全非,童年的故乡已是回想。它是我人生的起点,于斯,我度过了无知有少年和懵懂的青年时光;于斯,我跨上骏马,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此后,我走过很多山水和岁月,当我身处在浮华或孤单中时,便会想起我启程的那个地方——想起记忆中影影绰绰的风景与人,于是用笔录之一二。因此,便有了这本书,并将书名定为《故乡,已是驿站》。

为了便于阅读和了然,我将精选的40多篇文章,大体分为四个主题版块。由于是先写出的文章、再人为地归类划分,所以感觉有些牵强与突兀,一些地方有交叉、甚至一些篇章所放板块显得不伦不类,但好在每篇都独立成章,虽不尽如人意,也无妨大碍。

第一部分是《回眸故园》。“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离家多年,我已只能在他乡回望故园的风景了。所收的《卖新鲜鱼喽——》《皖西结婚的那些事儿》《五月槐花又飘香》好几篇文章,都是通过童年的视角来回忆儿时的故乡,字里行间流露的不仅有对故乡深厚的思念之情,更是对回不去的童年时光的眷念。那时候的日子有着单纯的快乐,犹如我种在屋后的刺槐树,在阳光下堆满白亮亮的花簇,飘着淡淡的香。

第二部分是《山水云天》,是我游览祖国各地包括台湾一些名山大川的游记。作为一名中央媒体新闻记者,经常各地采访,工作之余,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故乡这个驿站出发,沿途的风景吸引着我,让我驻足稍作休憩。

古人说“走马观花”,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很多风景只能走(跑)马观花。曾经踏迹的许多名山大川,总要写点东西,这几年有的地方故地重游,又有新的补充与感悟,再作修改,忝列于此。比如,武夷山《一场山水与茶的邂逅》,是再次前往,了解了开山、观看了令人震撼的《印象大红袍》演出后,补充了新内容成文的。还有《最是伤心红桧木》,也是几年前在台湾阿里山看到的、写下的,后来春节去广西玉林北流市,竟又见到许多台湾运来的桧木,便串将一块写了。

第三部分是《成长时光》。上本拙著《城市诱惑》一书出版后,有朋友就说部分篇章有点像自传,而此次结集出版的本书自传味更浓。散文这种文体,本来就是记述所见、所闻、所感,犹如朝花夕拾,在记忆的花海中采撷几朵,夹在书页风干,偶尔赏之。《花开时节》《梦想时代》《在北京读研的日子》记述的就是求学过程给与心境。而《告别童年的祝贺》一文,则是儿子12岁时写给他的一封信。因此,本版块有我的成长记述,也有一点儿子的成长记述。

第四部分是《逝者如斯》。写了一组逝去的人物和对生死轮回的一些思考。用心去写、用情去写,自会感人至深。其中《奶奶的回忆》《三舅》打动了很多人,共鸣的感情让我们一起泪流满面。《大三舅》《邻居老猫》《卢小胖子》《光德兄和他的死结》都是最近刚写的文章,更注重了一些细节刻画,有的有独特的视角。在我认识的万千人物中,这些人并未因时间的久远而淡忘,反而因时间的雕刻,他们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愈加鲜明。这就像大三舅的故事和卢小胖子的评书,虽时隔多年,此后看过浩繁的电视电影,经历过无数的人情世故,但对他们,我始终忘记不得。特别强调《祭拜南岳忠烈祠》一文,是带着感情再次呼吁,不要忘记我们的抗日英雄。

我一直琢磨,散文虽以真实性为基础,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记述式散文,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生活,所以多以第一人称出现,通过“我”的视觉来看、来感,进行文学修饰。本书大多都是此类散文,无论是对童年故乡的记忆,还是皖西风土人情的描述;无论是一个个生活中已逝去的人物,还是纵横驰骋山水四方的游记。

我常认为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等为记述式散文的传统经典,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感情收敛、刻画细致,犹如雕塑家专心致志地雕出一件艺术品,于细节处着力,视觉是冷峻而客观的;而后者《背影》直接揉进了丰富的感情,文中还有几次“哭”的描写,此类散文感情外露而真挚,虽然中国的审美讲究情感表达需含蓄克制,但情到深处自然流露,有情感的铺垫,“眼泪”并不突兀。我受这类散文的影响较大,当然水平远不及他们高。《邻居老猫》《卢小胖子》等的视觉,学的是鲁迅的客观、冷峻,在《想念您,姥姥》《三舅》中的感情外露又似《背影》了。

我琢磨的另一类散文是创作性散文。此类散文多以第三人称记述,文学创作的味儿更浓些,因此和小说有些相近,有些甚至直接归于小说类,只是没有小说曲折、复杂的情节,更没有小说的线索埋伏。此类散文虽然具有真实性,但又不一定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多个人经历的事与生活,具有泛社会性,是一个时代的真实产物。也就是说,这些故事与人物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带有普遍的真实性,实实在在地源于生活。正如我所写的《相邻而居》《木匠与女人》等几篇。收入本书时也曾想独立拉出一个版块,以公示我对创作性散文的提出与定位,又怕我对散文如此分类站不住脚,所以还是分别归于相近版块了。

当然,这类散文了有“听述式”写法的,如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把一个猎人的所见所闻录之笔端,虽有“我”在里面,但其实写的是别人的故事。这又有些介于记述式散文和创作性散文两者之间了。

《故乡,已是驿站》全书以《卖新鲜鱼喽——》《皖西结婚的那些事儿》的皖西文化开始,写的大多是皖西一带的那些事儿,中间还有《随处可见徽文化》等皖南文化的记述,权当是江淮文化长河里的一滴水珠,奉献给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