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地域文化

一个见证红色历史的民居

发布时间: 2019-11-13 14:36: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陈友海 | 责任编辑:



驶离乐亭城区,沿青乐线往东行约十四、五公里,便进入了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在村子正中央的,是李大钊故居,黑门石阶,青砖灰瓦,静静矗立,如一位睿智的长者,见证了风雨百年的沧桑历史变幻。

130年前,李大钊先烈从这里走向世界,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斗,将赤旗的种子播撒到了神州大地。

130年后,大钊故乡人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建立起美丽家园,在这里,红色精神,生生不息,革命传统,代代相承。

孕育伟人,大钊从这里走向神州

李大钊故居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高阶台,黑大车门,系三进的宅院。大门、后门两侧与厢房、正房之间是用一丈高的十字花墙眼儿封顶的青砖墙砌成。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匀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致;三院一体,层次清晰;建筑格局合理、古朴无华淡雅,是具有明清以来典型冀东农村民房建筑风格的一宅两院的“穿堂套院”。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同志就出生于中院的东厢房北屋。东面三间是李大钊同志长期居住过的屋子。而后宅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但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时常在此屋读书、写字、作文章。因此,也称为李大钊童年时期的书房。

在故居中,幼小的李大钊和祖父一同劳动,过着“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简朴生活。在这里,大钊有了辛勤好学,少年爱国者,放鸟劝学等轶事,一直是乡亲学习的楷模。

1907年夏,李大钊离开故居,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从此开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此后直到李大钊1927年英勇就义,曾多次回故居居住,在这里形成完善的马列主义观,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干部,给中国革命的发展领向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历经磨难,大钊故居成为红色圣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勤劳朴实的大钊故乡人在经历艰苦的拼搏后,终于迎来了李大钊企盼的“好日子”。

一座座高标准的温室大棚,一片片飘香的生态果园,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路……大钊故乡不仅成为了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富了起来,还搞了美丽乡村建设,街巷干净,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水、电、路、网直通农户的美丽乡村已颇具规模,村民生活舒适度明显提高。

故居,则在历史的车轮中滚滚向前。1958年7月1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为缅怀李大钊,建立了李大钊故居纪念馆,该故居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李大钊故居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维修;1982年7月23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历经沧桑,依然保持着百余年前的旧貌。近年来,随着纪念馆建设发展,品位不断提升,到李大钊故居参观的游客与日俱增,李大钊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昔日的民居,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红色圣地,重新焕发风采。

新的征程,大钊精神成为精神引领

跨入新世纪,大钊故居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弘扬大钊故居文化,依托李大钊故居,在延续村庄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民国建筑元素,打造了民俗风情街,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情民俗景观特色,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不仅如此,乡亲们们还借助先天的农业优势,积极发展起农家乐经济。采摘果蔬、品尝农家菜、住农家院,体会农家风情,依托大钊故居每年带来的巨大客流,建设传播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色民宿,让游客在享农桑之乐,感伟人情怀的同时,玩的舒心,住的惬意,把红色乡村游打造成“星级农家乐”。

“品味特色民宿,聆听红色事迹”,成了乐亭必然体验的经典特色乡村游。2017年旅游旺季开始以来,不仅京津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全国各地来瞻仰大钊故居,体验农家生活的游客也比比皆是,大黑坨村特色民宿天天客满,也给乡亲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大钊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勤劳的大钊故乡人,在李大钊故居的见证下,正在昂首阔步的向前迈进。

 

分享到:
相关内容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