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梵室殊严: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是敦煌研究院赵晓星研究员对莫高窟第361窟多年研究后,撰写而成的一部敦煌学著作。2024年10月,朝华出版社印行了由胡伟翻译,吴侃、佐野卓令审定的日文版《第361窟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凯源发布了书评《敦煌学学术著作通俗化的一次尝试——<梵室殊严: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评介》,特此编发。
敦煌文献S.3929《节度押衙知画行都料董保德等建造兰若功德记》载:“山头谷地,佛刹之精丽难名;窟宇途间,梵室之殊严莫喻。”这是古人面对莫高窟时发出的感叹。莫高窟是由一个个完整的单体洞窟组合而成的整体佛教石窟寺,每个洞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借此来解读精彩敦煌历史。莫高窟第361窟作为吐蕃占据敦煌时期所建造的一个代表性洞窟,该窟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敦煌吐蕃时期的时光之门。
《梵室殊严:敦煌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以下简称《第361窟研究》)是敦煌研究院赵晓星研究员对莫高窟第361窟多年研究后,撰写而成的一部敦煌学著作。该书2017年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后,曾获得酒泉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2024年10月,朝华出版社印行了由胡伟翻译,吴侃、佐野卓令审定的日文版《第361窟研究》。此次印行的日文版《第361窟研究》,全书共附180余幅高清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第361窟这一不对外开放的神秘洞窟全貌。
从学术价值角度而言,《第361窟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洞窟窟顶图像的考定,二是对洞窟造像配置及意涵的探讨,三是阐明了第361窟对此后敦煌密教发展的影响。作者运用文献和图像的比对的研究方法,分析出第361窟窟顶中心藻井坛城应与唐代密教大师不空所译的《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有关,并认为藻井中十二尊形的布局应参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八卦学说,最终将第361窟藻井定名为十二天曼荼罗藻井。这一结论,解决了学术界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再者,作者在研究第361窟供养人图像时,对比同时期及周边洞窟的供养人像,运用“超细读”的读图方式对供养人的姿势以及供养人手持的供器等图像细节进行分析,认为第361窟供养人图像所绘制的并不是普通的出资人或供养者,而是某次传供法会的参与者。将历史中人类的活动与洞窟相关联,这无疑对理解和把握洞窟功能、洞窟图像意涵等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第361窟研究》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其有常规学术著作严谨细致地考证,还因该书具有通俗普及读物的色彩。不同于常规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本书章节的命名上别出心裁,第一章“沉寂的岁月”,第二章“发现十二天”,第三章“赴会的众佛”,第四章“持戒而成佛”,第五章“文殊的神迹”,第六章“普贤的示现”第七章“现世与彼岸”,第八章“加持与成就”,第九章“遗失的主尊”,第十章“突显的意象”,第十一章“至高的供养”,第十二章“区域与组合”,第十三章“多元与变革”,第十四章“宗教与社会”,第十五章“继承与流传”。这样的命名,改变了常规学术著作简单直白的章节命名方式,使得本书更具文学性色彩,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作者在每章结尾都设下一个小问题,这种在每一章设悬念的做法,实际是为了给下一章的开启做铺垫。这使得本书犹如一本探秘小说,层层递进,读者在作者的引领下,从窟顶到四披到四壁,再到周边洞窟,逐步揭开第361窟的神秘面纱。
专业学术著作的针对的是具有一定学术基础的读者群体,而通俗普及读物则需要作者运用特定的写作技巧,将其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大众所能接受的新内容。《第361窟研究》作为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敦煌学著作,作者在对洞窟内各铺图像进行单独研究的基础上,有机地将其串联起来,对洞窟的整体性和历史性进行了探讨,为学术界提供了进行单窟研究的指导和借鉴。同时,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书中内容富有趣味,以满足广大敦煌文化爱好者的阅读需求。
《第361窟研究》可说是敦煌学专业学术著作通俗化的一次尝试,是一部集学术性、科普趣味性、文化审美价值于一身的石窟艺术书籍,而这也正是该书有别于其他敦煌学学术著作的地方。
作者简介:陈凯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