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探索全球博物馆合作的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4-12-06 13:18:54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翟翔 孙丽萍 | 责任编辑:姜一平

漫步于空中古典园林,沉浸在江南丝竹管弦的乐曲演奏中,继而又在置有小桥、太湖石、鹅卵石路面的展厅观看书画、青铜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詹姆森·凯莱赫流连忘返。她表示,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展陈中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将要离开上海博物馆时,我对如何在全球高水平上展示艺术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艺术品的策展方式以及博物馆的建筑本身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也赞赏上海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休息和学习知识的空间,使他们能够享受博物馆所展示的藏品和文化。”参加12月3日至4日在上博东馆举办的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的凯莱赫说。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此次大会旨在为海内外博物馆同行提供分享经验、交流合作、启发灵感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及全球博物馆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法国、日本、葡萄牙、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等11个国家近百位博物馆代表参加了这一活动。他们来自20家国外知名博物馆和18家中国顶尖博物馆,相聚正式全面建成开放的上博东馆,围绕变与不变、联结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遗产保护与阐释、科技赋能与公众参与等话题交流经验,探讨全球合作的理念与前景。

“上海在博物馆地图上已经很出名了,但现在变得更加重要了”

上博东馆位于浦东新区,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邻。这座建筑整体呈矩形,局部外立面蜿蜒起伏、如白色波浪随风翻腾,不仅暗合这座城市“通江达海”的特殊性,也象征着上海“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这座历时7年多打造的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展出文物超过1.5万件,自今年2月2日试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此次大会也标志着它全面建成开放。

“这是我在一年中第二次来这里。我5月份来的时候,上博东馆还在完善它的展厅和丰富的藏品展示。我必须说,现在回来看到这样规模的博物馆,它如此深思熟虑地展示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真是无与伦比。”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鲁宾逊告诉记者,很高兴成为上博东馆的访客,对新近开放的绘画馆和可以让公众更直观了解文保工作的开放式文物修复实验室印象尤为深刻。

最后一场研讨会前,褚晓波陪同法国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馆长洛朗·萨洛梅前往学术报告厅,在上博东馆这栋宏大的建筑中差点走错了路。萨洛梅说,他去凡尔赛宫任职后,也花了很长时间确保自己不会在那里迷路。

“这是我第三次来中国、第二次来上海,现在我对上海有了更多的了解。”萨洛梅说,上博东馆规模宏大,同时以某种方式显得既优雅又轻盈,上海在博物馆地图上已经很出名了,但现在变得更加重要了。

在山西博物院院长王晓毅看来,上海博物馆外观摒弃新奇特的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四方天井回廊式建筑特征,使用效率和观众友好度大大提高,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场所。

谈到上博东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认为展览空间、叙事线路的设计都非常精心,配套的文创商店等也很有特色,体现出对观众需求的深刻理解,是中国博物馆设计的典范。

“作为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我已经多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来中国时,我惊叹于中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展品展示。10年后我再次来到中国,看到上海博物馆又添了新建筑。”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珍娜特·伊斯梅洛娃说,这是很大的进步,说明中国政府对博物馆的事业非常支持,祝愿中国同行们的博物馆建设越做越好。

“从小对中国就有非常积极的印象”

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顾问路易莎·佩纳尔瓦表示,她此前没有和中国博物馆的同行合作过,这是她此次坚持来参会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方式。当我们聚在一起展示人类的历史时,博物馆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人性是最重要的。”

此次参会的国际顶尖博物馆代表,一些像佩纳尔瓦一样,正开始与中国同行接触;一些则和中国有着从几年到几十年的深厚渊源。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拥有与中国同行数十年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鲁宾逊表示。

“我们许多馆员和修复专家协作,他们要么在中国接受过培训,要么在中国有过长期的经历。”鲁宾逊介绍,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还曾在2019年和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了“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特展,2023年关于古都安阳的展览则得到了中国考古学家以及殷墟博物馆的支持。

“这两个例子展示了与中国同行的合作可以多么富有成果。”他说。

2024年不仅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今年4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精选约200件展品,多数收藏于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谱写中法文化交流新的佳话。

萨洛梅介绍,中国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篇章。他第一次来还是两年前,现在已经三次访问中国,对上海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因故宫的大展而熟悉北京,很快还将在香港举办展览,今后和中国还会有更多的合作。

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的霍吉淑现任亚洲部主任,是一位资深的中国陶瓷专家。

她对中国艺术的热情始于她在英国乡村长大的童年时光,一位好友的祖母来自中国,许多美好经历令她从小对中国就有非常积极的印象。到了18岁,她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会说西班牙语、英语和中文,就能与整个世界对话。

1984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大二的霍吉淑前往济南,在山东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

“那真是非常棒的时光。我们还很年轻,进行了很多旅行,通过陆路从北京到喀什旅游,还去了海南岛。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人们又非常热情好客,有许多可以感悟。”霍吉淑说,在职业生涯中,她很幸运能够继续在中国各地旅行,并参加一些卓有成效的博物馆会议,也曾在上海博物馆和复旦大学访学,研究陶瓷。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富田淳则是位中国书法研究专家,中学时就开始临摹明清书法大家的作品,并于1985年到1987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留学。30余年来,他参与了“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书圣王羲之”“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吴昌硕的世界——金石之交”等多个展览的策划与研究。

富田淳告诉记者,对中国书法的兴趣源于他工作时经常需要用毛笔写字的父母。“当时的孩子们会上钢琴、算盘之类的兴趣班,而我则是去学绘画和书法。”

出生在日本茨城县的富田淳,在那里生活到大学时代,他曾考虑毕业后在当地高中执教,但受大学老师的影响与推荐,参加了赴中国留学的考试,希望走出茨城县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浙江留学时,他经常去上海博物馆参观,这也是他的妻子曾经工作的地方;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工作时,也常参与和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互借等交流活动。

富田淳说:“把中国先进的学术研究介绍给日本,或者向中国展示日本独有的中国书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中国宋元时期或者更早的书法珍宝在日本鲜有机会见到,许多日本人会慕名前来博物馆参观,一些观众会为这些展览感动并共鸣。”

谈到未来的展览计划,富田淳透露,位于九州国立博物馆旁的太宰府天满宫每年3月的首个周日都会举办兰亭曲水流觞宴,届时博物馆将结合这个活动展出相关艺术品。

“听取了11位发言人的11场报告之后,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凯莱赫说,能够与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博物馆的领导者会面,对她来说是建立联系的机会,她为能参加此次会议感到荣幸,曾经在15年前来过上海的她为这里的发展和勃勃生机感到非常震撼。

“国际博物馆社区,包括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随着世界变得更加复杂,我们需要应对文化差异、技术变革等挑战。因此,我认为大家拥有一个发声平台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聚在一起,思考这些复杂的话题,并共同寻找赋能的方法,考虑如何最好地为世界服务。”凯莱赫透露,大都会和上海博物馆明年将有一些合作,双方正在共同筹备一个展览,“我知道我们大都会的领导层对此感到特别兴奋”。

“我们非常喜欢今天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国际会议,因为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认识了世界很多大型博物馆的馆长。我带着问题而来,在第一天听取了11位发言人的11场报告之后,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伊斯梅洛娃说,所有与会的博物馆负责人都可以了解世界博物馆的问题、发展和新动向,这对大家非常有帮助。

“乌兹别克斯坦在丝绸之路上有着重要位置,近2000年前就有中国使节去过那里。我们的很多文物都见证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她说。

伊斯梅洛娃介绍,早在2018年、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就曾与中方举办了两场大型展览,有许多中国博物馆参与,其中一场展览展示了中国的白瓷和青瓷。乌兹别克斯坦的观众对此很感兴趣,因为在过去,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中国瓷器,这表明乌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通过鉴赏文物互相了解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异同,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友好关系。”日本国立文化财机构理事长、皇居三之丸尚藏馆馆长岛谷弘幸以馆藏的王羲之书法《丧乱帖》摹本举例,它很可能是唐代时进入日本皇室收藏的,中日两国许多观众都对这件藏品非常关注,馆方正考虑在2026年全新开馆之际,再次让它和大家见面。

岛谷弘幸还分享了他在国际交流中的发现:不少欧美国家的观众虽然读不懂文字本身,但对书法也抱有极大的欣赏之情,从书法作品当中感受到了力量和背后的思想,让他感到欣慰。

“M20+是一次难以置信的经历,我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并看到了上海博物馆和全国其他博物馆正在做的了不起的事情。我认为博物馆之间的全球合作在研究、展览、人员交流以及观念上一直在增长。中国现在已经建立了超过6000家博物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霍吉淑说。

“M20+给国内外重要博物馆的馆长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我在会场看到大家交流联络非常频繁,脸上的表情非常兴奋。”曾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河南博物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策略。不仅向美国、日本和欧洲借出展品,也从意大利、卢森堡、匈牙利等国家引进展览,通过这种方式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鉴,这使得本地及国际观众都能在当地的博物馆体验到多元的文化。

“我们的中国博物馆同行在推动更好的博物馆国际交流和合作。”吴志华告诉记者,在这次大会上,他跟韩国、新加坡、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多位馆长作了交流,大家关注展览的共同策划,以对话方式寻找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并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全球有很多不同的博物馆,对于发展比较晚的博物馆,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平台提升他们的水平;对于实力比较强的,我们可以携手策划一些有影响力、有深度的展览。”吴志华说。

“在此次会议中,我从法国带来的是凡尔赛宫的独特经验——一个非常古老的机构,是法国的国家象征。我们知道中国人民非常喜爱凡尔赛宫。对我们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令人兴奋。我从中国带回的是这里的活力、好奇心以及创造新项目的渴望。”萨洛梅告诉记者。

“这10年,中国博物馆在硬件设施、运营管理等许多维度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博物馆数量从4000余家增加到6800余家,观众人数也几乎翻倍,很多地方建设了新馆或对老馆进行了改造升级。上海市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为上海博物馆建设了新馆,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办中外顶尖博物馆的对话,展现了上海和中国文博界的文化自信和自强。”褚晓波表示。

“通过此次会议,感受到国外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建立更多合作的强烈愿望,他们看到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和好的做法理念,大家希望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相互成就的关系,共同赢得未来。”褚晓波说。(记者 翟翔 孙丽萍)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