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制图 王思祺
今日大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寂静的冬夜,当耳边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诗人在无眠中感受着凛冬的寒冷,也抒发着内心的孤寂。字里行间,一幅凝重古朴又清新淡雅的雪夜图已徐徐描绘在读诗人的心中。
雪是冬天独有的浪漫。12月6日,在日渐降低的气温中,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大雪,就悄然而至了。“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的到来,也说明了仲冬时节的开启。此时,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在北方,已是大雪纷飞。
虽是大雪,但节气大雪与天气上的大雪意义不同,也并不代表此日是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大雪与小雪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的节气,而不是指降雪的大小。这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对节气变化的反应。
飞舞的雪花,为古人带来丰盈和隽永的诗情画意。洁白的雪景,也是最能表现冬季的画面,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墨客通过赏雪、咏雪、画雪,留下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大雪时节,不妨走进博物馆中,邂逅古画中的冰雪天地,共赴一场冬的盛宴。
{大雪至仲冬始冬季进补正当时 }
仲冬开启,万物萧瑟。行走在冬日的街头,寒风呼啸而过,此时叶落草枯,一片肃杀的气氛,大地间满是萧条,花木似乎都失去了颜色。但在古人的眼中,仍能敏锐地感受到大自然发生的细微变化。
古时,人们将大雪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为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也是阴气最盛,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而“荔”为马兰草即马兰花,据说也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日,是“进补”的大好时节,到了节气大雪,自然不能不提到此时的食俗。民谚有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说的是在大雪节气到来,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如腊肉香肠等。而俗语“未曾过年,先肥屋檐”,形容的正是在仲冬时节,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都挂满了腌肉等“咸货”,为将要到来的农历新年,早早做好准备。
但据民俗专家刘孝昌的描述,在巴蜀大地之上的成都,想要腌腊肉香肠,还要静待一段时间,直至冬至的来临。同时,老成都就有句话,叫作“白露食白,大雪吃黑”,意为在大雪这一日,要吃黑色的食物。“在古人的观念中,冬季属水,颜色为黑,黑色食物是冬季最好食材,可多食些黑芝麻、黑豆、黑米、木耳等食材。”
不仅是黑色的食物,白菜也是不错的选择。冬日一到,北方地区的居民们早早地就开始储藏大白菜,大白菜更被老百姓称为“当家菜”。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雨后行菜圃》一诗中写到:“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其中,“白菘”即为白菜,可见即使在美食家苏东坡的眼中,白菜跟熊掌、羔羊一样好吃。
{共赴雪的盛宴走进古画中的冰雪天地 }
古人眼中的雪,会是什么样子呢?面对漫天的大雪,文人墨客也生出雅致而浪漫的情怀。他们笔下的雪,可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可以是“疑是林花昨夜开”,还能是“故穿庭树作飞花”……同时,古代书画家们更以雪为墨,以冬为画布,将冬天独有的静谧之美绘于笔下。
清·黄鼎蜀山积雪图轴 图据四川博物院
从古至今,历代画家流传至今的雪景图非常之多,相传,南朝梁张僧繇的《雪山红树图》是现今存世最早的以雪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到了唐代,雪景画逐渐发展壮大,“诗佛”王维喜爱画雪,曾经画过的雪景画非常之多。如今,虽已无王维画作的真迹存世,但从公认极有王维神韵的一卷《江干雪霁图》中,似乎仍能看到他喜爱恬静、富有禅意的生平。
清·奚罔·雪景山水图扇面 图据四川博物院
而在蜀地之上的四川博物院,就馆藏了多幅与冬日有关的书画。其中,一幅清林纾雪景山水图轴,就将“安得北风从海上,满天吹过玉纷纷”的动人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此外,还有一幅清代的黄鼎蜀山积雪图轴,图中画重峦迭峰,山峰劲挺,山中树木稀疏,一派寒林景色。小桥、屋舍蔽隐于溪边树丛中。此图笔墨秀润,清丽萧疏,画中景物的高低、晕淡、深浅,都极自然。
“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中,仲冬时节开启。大雪节气虽寒风萧瑟,但与寒冷的天气一同到来的,还有温暖甜蜜的食物,农历新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不妨在对新年的期盼之中,好好地把握住冬季进补的时节,尽情享受冬日的风情吧。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