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敦煌贵族女子盛装复原作品。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受邀为第43届“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博物馆之夜”带来古代服饰复原走秀。
中唐时期敦煌供养人装束复原作品。
中国南北朝男装复原作品。
唐文宗时期仕女装束、中唐时期敦煌供养人装束、晚唐风格衫裙、南唐宫廷女子装束、宋初时期仕女盛装、宋初时期贵族女子装束、南北朝时期男装……从2007年成立以来,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已经复原了400余套先秦至清代的装束和百余款发型、妆面。
从文献考据和文物研究入手,通过当时文化思潮对于服饰的影响,精准复原首饰、发型、服装织物和结构样式、鞋子等细节。“最开始做的时候,一整套下来需要花费团队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现在我们把所有链条打通了之后,45天到3个月的时间就能复原出一个比较满意的作品。”8月2日,装束复原团队美术组长胡晓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和创始人刘帅都是学国画专业出身的,会接触到很多古代人的造型,当时就打心眼儿里觉得:古代人真的很美。但也会由此产生一种疑问,这样的服装穿上身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从有疑问到着手研究,从真正出作品到拥有自豪感,这个推进过程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艺术是可以冲破语言壁垒的,中国文化可以通过走秀、展览等方式传递出去,震撼到很多人。”
参透古代文化思潮和复原装束同等重要
国内独家专业复原古代服饰与传统乐舞、研究历代舆服制度的团体——这是装束复原团队给自己的定位。
创始人刘帅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一开始创立的时候,团队只有他一个人,后来通过网络聚集汉服爱好者,再从爱好者当中凝聚出专业的人,一步步组成了现在的阵容。“我们一开始的展示平台是汉网,后来增加了豆瓣、微博、B站等,目前我们在上海的团队,全职和兼职加上一共有40多个人。”
2010年加入团队的胡晓是元老之一,像团队中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领域一样,胡晓也有自己的擅长,“刘帅擅长女装,制衣组组长、设计师琥璟明擅长男装,史籍组组长池文汇擅长礼仪研究,我则更擅长首饰制作等方面。”
胡晓介绍,团队中不同的队伍有各自的分工,自己所在的美术组主要工作任务是考证陶俑、壁画等作品中的美术形象,将其提取出来进行资料比对。
复原工作除了让妆容、服饰等看起来像,还需要参透当时流行的文化思潮对整体装束的影响。
在五代女子衣裙的作品中,复原团队这样概括服饰的时代特征:五代时期,由于政治格局的分裂、政权交替的频繁和社会形势的动荡,服饰艺术所受到的限制和束缚变少,开始了更为大胆的艺术探索。
“我们目前每年会保证有二十个以上完整的作品呈现出来,和以前拍照片、写文字为主的方式不同的是,现在更倾向于拍摄视频的呈现方式。”胡晓说。
曾参与《长安十二时辰》服装制作
胡晓告诉记者,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的服饰复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从首饰、发型、鞋子,到服装织物、结构、纹理,以及纽扣样式等各种细节,来还原一整套古代装束,会经过诸多流程。
通常来讲,仅在服装还原方面,依托于考古或传世实物、壁画、陶俑等进行文献考据、文物研究后,团队会经过织物工艺复原、纹样修复;定制面料;版型还原;制作初版;多次试版直至最终定版;用手工缝纫技术、手工刺绣工艺进行制衣的7个步骤。
“初期,我们复原最大的困难是材料不好找。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生产链,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45天到3个月的时间就能复原出一个比较满意的作品。”胡晓说。
从业至今11年,他对汉服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口中的汉服指的是符合汉人审美、受汉文化影响、汉人自主选择的服饰。服装的生命力展现在它是有人穿的,由于从古至今汉人极强的时装观念,我们很难给‘汉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正是由于这样‘百花齐放’的市场需求和审美,汉服才能呈现出如今的繁荣状态。”
“汉服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历史上这一页似乎也已经翻过去了,汉服是不是适合当下的年轻人穿呢?”——最初入行时,胡晓和团队的人会听到这样的质疑声。而今,在街头巷尾都时常可以看到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段的人穿着汉服,享受传统文化。胡晓认为,这就是对当初质疑声的最好回应。
直至现在,装束复原团队已经在多部影视剧、话剧中充当礼仪顾问及史料考证,参与服化道的设计与制作,其中就包括以服化道的高度还原而闻名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此外,作品还多次被中国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南京丝绸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不懂中文的华裔看到复原作品泪流满面
“这是一份很枯燥的工作。别人看来很华贵、很绚烂的作品,实际上是经过我们很久重复性的工作所得的。一方面离不开家人在心理上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也给了我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回忆起做复原工作的初衷,胡晓说自己和刘帅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国画专业出身,会接触到很多古代人的造型,打心眼儿里觉得“古代人真的很美”,但同时也会产生一种疑问,“这样的服装穿上身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从有这样的疑问,到着手研究古代装束,再到真正出第一个作品,自豪感填满了胡晓的内心:“我当时就觉得,我们的民族真的太厉害了。”
此外,这样的情感也表现在当作品获得他人认可的时候。
胡晓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2015年,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来中国交流,教授是个华裔,在海外长大,不会说中文。可是在我给他展示我们的作品时,他却突然泪流满面,说自己感受到了一种calling(召唤)。”
同样的事例还发生过很多,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华人华裔,却都能在胡晓他们的作品身上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些让胡晓和装束复原团队的人更加坚定了将复原工作坚持做下去的信念。
“下一步,我们会将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和相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复原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能让各种各样的人了解到,中国从古至今,是名副其实的衣冠上国。此外,我们现在也在做自己的品牌。能够把‘桑缬’这一品牌做得更好,也是我们团队未来的努力方向。”胡晓说。
受访者供图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