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展如何?申遗文本负责人吕舟详解

发布时间:2021-08-09 11:14:14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沙雪良 | 责任编辑:苏向东

近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举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大会审议,跻身《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作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正在进行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并成功组织了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边会活动。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展如何?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介绍,目前,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文本正在编写中,北京中轴线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已全面展开。天桥、正阳桥等重要地点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

中轴线上已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需区分遗产价值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为什么要申遗?

吕舟:在中国历代都城中,北京是历史格局保存得最完整的城市。

在北京的城市格局中,最能反映出独特城市气质和特征的部分,就是北京中轴线。它构成了北京的城市轮廓,展现了一个宏大、壮美的空间序列,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城市景观,是中华文明近800年历史的积淀,也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

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展现出我们应如何去保护和展示城市历史遗存。保护是一方面,更要把它的价值展现出来,变成今天的文化认同,形成社会凝聚力、国家凝聚力,同时体现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上已经有天坛、故宫、万宁桥(大运河)三个世界文化遗产,你曾介绍北京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这会不会成为申遗的不利因素?

吕舟:我们对这个问题做过专题研究,也在国际研讨会上与世界遗产领域的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反复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和已有遗产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如果区别很明显,就有作为新的遗产申报项目的可能性。比如,故宫是一个建筑杰作,天坛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天与人的关系,北京中轴线则强调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控制。

新京报:泉州申遗成功,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有无可供借鉴之处?

吕舟:泉州的申遗项目由二十几个分散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北京中轴线7.8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群是一个整体。二者在申遗的方法、概念上是不一样的。但泉州如何讲好遗产价值、如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待这一遗产的影响,是具有借鉴价值的。

若有重要考古发现,将纳入中轴线构成要素

新京报:从北京中轴线启动申遗至今已有十年,哪些问题在影响申遗进度?

吕舟:任何申遗项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申遗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比如英国有个申遗项目,从第一次申遗到最终成功用了30年,这还没算他们在第一次申遗前的准备时间。这样的情况很多。一般申遗项目从列入世界遗产中心的预备名录到正式申遗成功,起码也得4年的时间。

北京中轴线涉及范围特别广,北京现存老城的全部范围都有所涉及,这就需要大量时间来做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对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内涵进行发掘,就无法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改善保护状况、立法也需要时间。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结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工作促进北京老城保护水平提高,最大限度发挥引领老城保护的作用。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核心价值。

总而言之,申遗时间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申遗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解决了哪些问题。

新京报: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重要建筑),此前媒体公开报道是14个。随着申遗准备工作的推进,构成要素有无变化?

吕舟:14个要素是一个粗略的提法。根据对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表述,会做进一步的细分。比如,端门城楼不在故宫作为世界遗产的范围内,但是它对中轴线来说是重要建筑,所以需要专门提出来;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层次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天安门南侧的外金水河和金水桥是重要的空间边界,也应该加以强调。所以,北京中轴线要素的具体数量还会有变化。

目前,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桥、天桥等区域,还在做考古调查和发掘。如果发现有重要遗迹,就可能会成为新的构成要素。

新京报:对于社会关注的地安门、永定门箭楼等,是否会复建?

吕舟:目前看起来,新的建设应该不会有。新建的不能算遗产,这是必须厘清的一个概念。

申遗文本已征求百余人次专家的意见

新京报:北京市文物局今年的工作要点提出,基本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目前申遗文本编制进展如何?

吕舟:申遗文本包括的内容很多,要全面介绍北京中轴线这样一个纵贯北京老城的遗产项目,要与世界相关的世界遗产及还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做比较研究,要分析北京中轴线现在的保护状况,要提出保护要求,制定监测遗产变化情况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刚启动时,准备过一个预备文本,它的内容相对简略。目前正在编制的正式申遗文本从2017年开始着手,经过反复修订、不断调整。这个文本的核心内容不断在征求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其中,国内专家已有百余人次,国际专家也有几十人次。

新京报:申遗文本的修订工作,什么时候会彻底完成?

吕舟:这要看申遗时间表,从程序上首先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确认和国务院的批准,才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报文本。在正式提交前,文本会不断修改。中文文本确定后,还要对正式提交的英文文本进行修改。只要申遗文本没有最终提交,恐怕到最后一分钟都还会修改。

提交之后也还存在根据世界遗产公约专业咨询机构的审查意见补充材料的可能性。申遗文本并没有一个终极的标准。只要有人提出问题,我们就得思考如何去完善。

目前,对天桥、正阳桥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由于城市环境的变化,所以我们得搞清楚,正阳桥、天桥或其他北京中轴线上曾经存在的建筑、构筑物是否还有遗迹保存,这些都会影响申遗文本。只要考古有新的相关材料出现,申遗文本就要修改。

新京报:从钟鼓楼到永定门,中轴线从北到南似乎并无统一的标识系统,今后会有吗?

吕舟:北京中轴线会有一个整体的展示方案,但是现在还没有着手这项工作。我想大概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会出来。

2020年,北京市确定了中轴线申遗的三年行动计划,涉及四十几项工作,这些工作在两三年内基本上都会结束。

北京中轴线申遗,要让市民和游客分享成果

新京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上,你曾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北京模式”。何为“北京模式”?

吕舟: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范围纵贯整个老城区,是对老城的整体保护,是首都核心区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有对视廊的控制、对整个城市建筑高度的管控,通过老城保护促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改善市民生活水平。

用“城市历史景观”这一教科文组织推行了十年的方法来保护老城,是北京的实践、北京的方法。北京在不断探索,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北京的解决方案。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申遗,跟周边居民、其他北京市民及游客,是什么关系?

吕舟:申遗和老城保护也是老百姓的事。比如腾退文物建筑、公房的申请式退租,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整个北京中轴线的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轴线的保护带来的区内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所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也需要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人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目标是要形成层次更加清晰的、从历史到今天的首都风貌,让区内居民、全体市民和游客能够从中分享申遗工作的成果。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