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抗疫主题音乐创作之我见:用艺术的“世界语”传播中国声音(向云驹)

发布时间: 2020-12-02 09:04:42 | 来源: 文艺报 | 作者: 向云驹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用艺术的“世界语”传播中国声音

——抗疫主题音乐创作之我见

  在灾难中用音乐振奋民族战疫的精神力量

  我们应该从大历史和历史长时段看当下的处境、时代、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在武汉暴发,全国人民进入抗疫战争,数万医务工作者逆行援鄂,最终取得伟大的抗疫胜利。这是我们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深刻影响了历史格局、历史走向、历史变迁。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新形式,重新塑造了民族精神。这场伟大的与自然灾难进行抗争的斗争仍然在继续展开之中,灾难还没有结束,灾难的后果还在逐渐呈现之中,灾难的幽灵还在世界游荡,灾难的创痛、苦难、伤痕、危机及其造成的心灵痛苦仍然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人们的生活。我们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伟大的经历彰显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斗争撞击伟大的声音。时代呼唤伟大的音乐。时代需要音乐艺术表达苦难中的不屈、驰援时的悲壮、救死扶伤的悲悯和人道主义、舍生忘死的高尚、与死神搏斗的无畏、与病毒魔鬼博弈的勇敢。这场人类与病毒疫情的战争,是一场世纪之战、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旷世之战。音乐艺术没有缺席,也不应该缺席这场伟大的人类与灾难的战争。

  在人类历史上,音乐记录、反映、表现了人类面对毁灭、牺牲、苦难、战争的斗争精神。特别是在表达人类痛苦、忧伤和苦难的灵魂时,在表达人类争取民族解放与屠杀、奴役、压迫反抗到底的精神时,在表达反法西斯战争的坚定信念时,那些象征民族精神的旋律、鼓舞斗志的进行曲、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军歌国歌,都是伟大历史催生的伟大音乐。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抗疫斗争以来音乐创作的得失,研究新的抗疫音乐的问题、短板、难点、亮点、空白,汲取中外重大题材创作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和部署更宏大、更有雄心的创作计划。

  用人民的心声汇成反映民族抗疫的音乐文艺作品

  新的抗疫音乐创作,应该奏响我们时代的最强音。这样一个独特的战疫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音响和声音?需要什么样的旋律和音乐?我认为,应该用人民的心声汇成反映中华民族抗疫的音乐文艺作品。

  这次中国抗疫及其目前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经历了许多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也有曲折复杂的情感变化。其间一波三折、波诡云谲、风云变幻。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万众一心,才使得我们创造了人类战胜疫情的奇迹。这些特点几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复制的。有些国家有优越的医疗条件和强大的国力,但是它们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也没有像此次中国人民这样的团结和同心抗疫。有些国家有这个或那个优势,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具有党的领导、国家体制、人民群众这三者合一的结构性优势。中国在世界抗疫形势中出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有近代史以来,中国在世界共同的灾难大考中第一次率先交出的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答卷。从此以后,世界再也不可能忽略中国的存在;从此以后,中国将以更大的存在参与世界格局的调整和重构。

  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心声,需要通过文艺特别是音乐艺术来凝聚和表达。“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抗疫音乐艺术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它应该直击心灵,震撼人心,感动世界,振奋精神,传播大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各国的音乐家用音乐这一共同的人类语言,表达了战胜困难的意愿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疫情期间,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家们运用音乐艺术参与抗疫,是此次疫情世界大流行中最温暖人心的场景。音乐家们在网络空间突破隔离传播生命之歌,在寂静的阳台、空旷的广场,音乐穿越死亡的封锁向生命致敬。许多场景都让我们想起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那个音乐家们在沉船之际面向死亡从容演奏音乐的画面。这再一次说明,越是苦难深重的时刻,人们越有对音乐的依赖。在这个时候,音乐回归到它最本质的意义上,那就是超越一切障碍,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互动。

  疫情使无数千万人口级的大城市突然失去了声音,疫情使人与人切断联系,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面对如此规模浩大的失声和失联。是音乐也只有音乐,可以让这个世界恢复它的听觉,在隔离中重建人类情感的联系。

  现在疫情还在世界多地肆虐,音乐艺术应该在这个人类共同的命运面前大有作为。中国音乐家应该为疫情之中和疫情之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作新的贡献。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音乐要发挥和发出团结的、和谐的、共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

  世界大流行的疫情让人们强烈意识到彼此的差异,今后如何做到和而不同是人类的大课题。我们可能回到逆全球化时代或者非全球化时代吗?那么下一个全球化是怎样的模式、怎样开启它?新冠病毒以它的全球化(大流行)将阻断人类自己的全球化。但人类的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事实,全球化受阻,一是它的进程方式要转向和改变,二是它的机制和样态会出现重构,向一种新的全球化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人类只有团结起来才是唯一出路。我们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能推进人类战胜分裂走向团结、和平和休戚与共?音乐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和艺术样式。因为音乐中有人类的共鸣、和谐、和平的声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比如,“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乐记》)这些才是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危机,我们必须做好携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音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世界通用语言,是人类的艺术“世界语”。中国音乐家有责任用这种艺术语言诠释、表达、传播中国声音,引发更加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共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乐记》)疫情时代的音乐艺术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唱响中国声音,讴歌人类进步与发展,传递和平、和谐、和睦的人类心声,把正义的声音塑造成时代的主旋律,激励人们走出分裂困境,迎接新的时代,创造人类的美好明天。


作者: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图为作者在“音乐的力量”抗疫主题音乐创作座谈会上发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