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80年前旧著被译回 《旗人风华》徐展旧京风俗

发布时间: 2020-11-02 08:47:41 | 来源: 中新网 | 作者: 高凯 | 责任编辑: 王肇鹏

《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 高凯 摄


1939年到1940年,罗信耀先生在当时北京唯一一家英文报纸《北平时事日报》上连载了系列文章,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北京文化,后结集出版。


该书英语版本和日语版本相继出版,海外影响巨大,被认为是外国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备书籍。70年后,罗信耀之子罗进德先生根据初版和日文本相对照,花了十余年的功夫终于将本书回译出来……


近期,这本由一位老北京人写就的汉学名著得以以中文版本与此间读者见面,回译后名曰《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


据悉,本书的作者罗信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燕京大学做英文文秘,结识埃德加·斯诺。斯诺鼓励他用英文写作,并将他推荐给《北平时事日报》。其子罗进德也是翻译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联合国职员,精通多国语言,2005年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在《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中,罗信耀仿马克吐温的小说笔法,虚构了礼士胡同的吴家三代,以吴小秃儿的出生到生子的全过程,描写了北京民俗的方方面面。


这本旧作在文体上颇为新颖,似小说,似纪实,全文并无曲折故事情节,一切记述看似平淡,却蕴涵着种种值得细细体会的生活滋味,读者从其中对日常的点滴记述中既可读出当时北京和北京人的性格气质,亦能窥见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更可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与译者父子两代对于故乡静水深流的情感。


据介绍,当年罗信耀先生的文章边连载,边结集,1940年、1941年出版单行本(分为第一集和第二集),英文版一出,当年内就有了日文译本,1941年出版的日文译本题名“北京的市民”,1943年“续北京的市民”出版。


当年日译者将书送给周作人,周作人给予很高评价:“虽是原来为西洋人而写,叙述北京岁时风俗婚丧礼节,很有趣味,自绘插图亦颇脱俗。”


有资料称,葛兆光读到该译本,曾写一篇《礼士胡同的槐花飘香》,他说:“我在日本京都读书,读的倒是写三十年代北平的书,这本写于三十年代北平的书本来不是用中文写的,却是用英文写的,它发表在北平的英文报纸,却被日本人先译了出来。”


据悉,一直以来,该书日译本被很多中日比较的学者在论文中引用。


作为2020年北京十月文学月的大众系列活动之一,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图书生产事业部日前特别组织“在小说与民俗之间”《旗人风华》阅读分享活动,活动主讲者季剑青系北大现代文学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一直从事北京文化研究。


据介绍,季剑青2015年6月就在《北京观察》杂志发表了《罗信耀和他的北京旗俗书写》一文,讨论英文原版的《旗人风华》是如何把旗俗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北京风俗来记述的。


对于本书的中文名定做《旗人风华》,季剑青介绍称,罗信耀是满洲正白旗人,“罗”这个汉姓大概是后来改的,对应的满洲老姓是萨克达。在当年的《小吴历险记》(英文直译)初版的序言中,罗信耀称自己是一个北京人(Peking-jen),并为此而感到骄傲。1940年前后,八旗制度早已成为历史,旗人把自己当作北京人是很自然的,而在一部面向英文读者的介绍北京风俗的书中,作者似乎也没有必要提及自己的旗人出身。


他指出,《小吴历险记》的主人公小吴,是一个北京吴姓家庭里的小名“小秃儿”的男孩。作者从他的出生写起,一直写到他长大结婚妻子怀孕,仿佛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这本书以他的成长为线索,穿插起北京的各种岁时风俗,如借小吴爷爷的去世写丧葬的习俗,借小吴奶奶去娘娘庙为小吴祈福,详细描绘妙峰山香会的盛况,诸如此类,故事中的人物只起到引子的作用,并不承担叙事功能。从书中间或提及的时代背景推断,小吴大概出生于1915年前后,差不多在1939年即作者动笔时结婚。这正是北京旗人开始放弃旗人身份逐渐与北京人融为一体的历史时期。


当日对话人系青年作家侯磊,多年倾力于口述史及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侯磊认为,除了带着分析和批判眼光对于当年的北京风俗进行了完整且珍贵的记录之外,《旗人风华》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其整体语言风格轻松流畅,尽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对当时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描摹生动而鲜活,于平平淡淡中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