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笔下的这种植物是什么?
宋徽宗赵佶画像
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天赋非凡,他的画作《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等都是传世名作。其中有一种植物,频频出现在其画作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番,看看这种植物可能是什么吧!
《池塘晚秋图》(局部)
在宋徽宗《池塘晚秋图》中有一种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长在茎的节上,节有些膨大,画中还能看到植物生有花穗,花穗有一点像狗尾草形状。将图放大一些看,能在茎的节点地方看到一些仿佛是鞘一样的东西。
《柳鸭芦雁图》(局部)
再看宋徽宗的另外一幅作品《柳鸭芦雁图》,这幅画的画面更清晰,细节也更清楚。与《池塘晚秋图》中植物的特征几乎一样,植物的节膨大、茎节处有鞘等特点非常明显,还具有其他叶卵形、叶尖渐尖、有花穗等特征。
这种植物可能是什么呢?
夏末秋初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在乡村的路旁,河边湿地发现一种植物的身影,长得大概一人多高,有长红色穗子的大草。
图片来源:PPBC/徐晔春拍摄
它有一个“娇俏”的名字——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inn.)。这种植物的适应能力极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省区。红蓼这种植物有三个最容易识别的特点:1、穗状的红色花序;2、茎节膨大;3、膜质托叶鞘。托叶鞘就是图上包裹在叶柄基部的“薄膜”,在它的身上尤为明显。
蓼科 Polygonaceae >> 萹蓄属 Polygonum >> 红蓼 Polygonum orientale
图片来源:ppbc/薛凯拍摄
红蓼一般是1-2米高,它的叶宽卵形、宽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片顶端渐尖,叶片互生在茎的节上,茎的节部膨大。在茎上着生叶片的节上,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包裹着,长度1-2厘米,好像是包裹着宝剑的剑鞘一样,这就是鞘筒状的膜质托叶。它的花很小,花被5深裂,颜色淡红色或白色,许多小花集合在一起,形成穗状的总状花序。
由此来看,宋徽宗这两幅画中的这种植物应该属于蓼科,很可能就是红蓼。而另一幅宋徽宗的画作,题目就叫做《红蓼白鹅》图,这幅作品中,整株红蓼植株被清晰完整地绘制出来。
《红蓼白鹅》赵佶 台北故宫藏
不得不说,宋徽宗对植物特征的描绘相当精细,完全符合当代植物学对于这类植物的特征描述与记录。在对这位宋朝皇帝绘画天赋拍案叫绝的同时,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叹:如果不当这个倒霉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或许会出现一位宋代著名博物学家,而中国科学绘画的出现与发展或许要提前不止千年!
其实红蓼这种植物,许多画家都似乎对它情有独钟。譬如宋代画家的《红蓼水禽图》扇面,红蓼茎节膨大、托叶鞘、叶互生、叶卵形、有花穗等等特点都得到细致展现,因为是彩绘,红色的花序更加突出了红蓼的植物特征。而后的近现代画家譬如齐白石老人,也更是屡屡将红蓼入画。
《红蓼水禽图》
“蓼”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多有出现,曾经多被古人用来调味,比如宋代大文学家、食神苏东坡也说过“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后来为什么不用了?因为蓼虽然有滋有味,但是使用的时候要控制用量,否则就会出事。早在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记载说:“二月勿食蓼,伤人肾。……蓼多食,发心痛。蓼和生鱼食之,令人夺气,阴咳疼痛。”在北宋的时候,人们还将蓼作为辛菜,还在种植蓼。直至清初期,零星可见有人在使用蓼。在此之后,就没有人再使用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花椒在中国人餐桌上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蓼被挤出了餐桌。
文图资料来源于北京自然博物馆科学研究部 作者: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