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专家论证会召开
2020年10月11日,天津大学申请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专家论证会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出席论证会并致辞。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文科办主任、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何芳,研究生院学位办秦朝霞及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师代表参加论证会。
论证会由教育部高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包括: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新风研究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苏发祥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高级编审,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春彦教授。
雷鸣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的专家论证会也许会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9月22日,冯骥才先生代表文化教育界向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的重要汇报,提出当前非遗工作中“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的思考与观点,指出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科设置与非遗保护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对先生的提议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李家俊、校长金东寒先后与冯骥才先生当面交流、研究学科设置工作,学校开辟绿色通道,研究生院、文科办等部门和相关学院“卷入式”参与,与冯研院一道推动学位点申报工作。冯研院建院15年来,在冯先生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批国家急缺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保护了大量的文化瑰宝,形成了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树。在冯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三个“国字号”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相继在这里落户,为我国民间文化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保护、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学术保障与科学支持,在天津大学人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将在政策、资源、队伍等方面,全力支持以冯骥才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队伍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方面的实践。
会上,郑刚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天津大学“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战略布局和我校自主审核工作开展情况,希望与会专家对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助推我校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叉学科。
在听取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研部郭平关于学科建设整体情况的汇报后,与会专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天津大学申请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符合国家战略发展及天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对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在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三大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本校建筑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凝炼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已具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良好基础。经过专家组集体讨论,一致同意天津大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议进一步明确学位点学科定位,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冯骥才先生表示,文化遗产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之本与资源,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凭据。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意义重大。但这一工作需要科学保证。要对这一博大缤纷的文化遗产进行学术梳理,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认知理论和研究体系,还要在教育科目中树立独立的学科门类,培养非遗保护中亟需的专业人才,这是我们面临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指示我们,要“先觉、先行、先倡”。遵照指示,我们一定站在时代的前沿,开拓进取,完成新时代交给我们使命。
冯骥才先生还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任重道远,既有基础理论的建设,清晰有序的分类,也要做好教材制定,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的建构等等。我们这个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们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时代重任担在肩上。让科学保障我们的文化遗产永不失却本色地传承下去,并永放光彩。
文稿 / 教研部
图片 / 张丽婷
责编 / 张丽婷
(图文资料来源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