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李大钊》亮相上海
“李大钊曾经七次来到上海,为革命事业奔波。今天我们带着《李大钊》回到他战斗过的地方,向上海观众交上答卷。”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说。9月26日、27日,北京京剧院原创大戏《李大钊》登陆保利上海城市剧院,参加“艺起前行——国内优秀原创戏剧舞台作品上海展演”。
作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剧目,《李大钊》在疫情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两个多月排练,线上线下同步首演,得到观众热情支持。该剧撷取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1918年至1927年4月间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进行艺术创作。全剧描写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护送陈独秀离京赴沪并相约建党,继而策划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领导并组织了北京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直至被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全剧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短暂而又壮阔的一生,生动刻画了革命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注重历史厚重感,注重诗情、意境、象征的艺术品质,注重英雄主义的戏剧气质,要强调崇高理想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的明确表达。从李大钊的舞台行动中寻找到京剧《李大钊》的形象种子——播火者!”总导演曹其敬赋予《李大钊》史诗京剧定位,采用广阔宏大的史诗性叙事方式,注重诗情化、意境化、象征化的表现手法,以时代背景和空间场景的交互串联营造出厚重的历史质感,用宏大的史诗叙事来凸显英雄主义的戏剧气质。《李大钊》不仅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唱腔、音乐、舞美设计上也打破常规套路,融入昆曲声腔和舞蹈元素,用群舞这一外化的艺术呈现方式,渲染出一种动人心弦的意境之美。
在李大钊被捕之后,与赵纫兰有大段隔空对唱,由传统的京剧二黄对唱衔接到昆腔,从京剧的板腔体变为昆曲的曲牌体,通过曲牌体逢唱必动的歌舞性来打破原有的舞台沉闷感,把原有的情景“盘活”,以此抓住观众的目光,是本剧中的首创。在罢工一场戏中,为了增强地域特色,融入京韵大鼓,北京曲艺等元素,并借鉴西方歌剧中“卡农”的形式,加入工人群众的重唱、轮唱,更加贴合剧情需要,使得这场戏具有轰轰烈烈的氛围。为将《李大钊》打造为史诗级精品力作,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联合配乐。导演徐春兰介绍,“交响乐恢宏,传播革命的诗情,舞台大胆将视频与实景结合,渲染气势。国际歌与京剧音乐结合,适合当代观众审美。”
饰演李大钊的奚派老生张建峰,几乎每年来上海演出,他还记得上大学时初次在上海演《四郎探母》赢得满堂彩,“氛围给我很好的印象。”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致敬革命先烈、学习红色经典、领会革命精神的创排过程对于自身提升艺术水平、深化思想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年前参演《大钊先生》的经历也为他再度塑造李大钊先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为青年演员跨刀助阵、甘当绿叶,饰演李大钊妻子赵纫兰。无论是否有自己的排练任务,她都会始终坚守在排练场,王蓉蓉表示,《李大钊》一剧的创排过程对于自己和全组演职员而言,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青年演员们在剧目创排期间进步、成长了不少,对此我感到高兴和欣慰。”她坦言,“每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都应当学习李大钊、赵纫兰等前辈共产党人不畏艰辛的革命精神,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珍惜、热爱现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