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中国>

大型中华艺术图书《中国民艺馆》 英文版合作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 2020-09-27 09:31:38 | 来源: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2020北京BIBF云书展开幕之际,山东教育出版社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伦敦中国国际出版传媒中心、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大型中华艺术图册《中国民艺馆》英文版合作出版签约仪式。

活动录像在BIBF官网和BIBF云书展APP端向世界观众播出。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出版商协会执委会委员李朋义,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山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出版管理处处长刘子文,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中国出版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辑魏运华等领导出席活动并先后致辞。

丛书主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英文版合作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王跃春,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光、副总编辑张莙,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总编辑孟旭虹出席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社务部(国际部)主任易小强主持。

《中国民艺馆》(第一辑,10册)

潘鲁生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著名民艺学者潘鲁生教授长期致力于民间文艺保护实践和民间文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国民艺馆》(10册)是潘教授关于中华传统造物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丛书立足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以传统民间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审美方式为叙述内容,既有乡土生活的诉说,也有昔日生活图景的回望,是国内首套成系列地将中华传统农耕时代的民间造物艺术进行集中系统展现的原创性作品。丛书体现出创新的编辑理念和出版特色:全书图片均为实物拍摄,多角度表现民艺作品的审美意象;注重挖掘之前人们较为忽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些民艺品类,如枕顶花、云肩、鞋样本子、戏曲纸扎等,拓宽了民艺视野;注重对器物的历史溯源、文化传承、工艺匠作等方面的解读,展示其文化内涵。丛书做到了总体有风格,每册有特色,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审美性。

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的子课题。图书出版过程中就得到了国际出版商的关注,《中国民艺馆·百鸟绣屏》等3种图书韩文版权输出韩国民俗苑出版社,其中《中国民艺馆·百鸟绣屏》获得2020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中国民艺馆·戏曲纸扎》等5种图书波兰语版权输出波兰学术对话出版社。

专家发言摘要: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中国民艺馆》丛书的出版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现实意义,认为英文版的海外出版和发行,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参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李朋义: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潘鲁生先生的《中国民艺馆》大型图书,这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情。刚才潘先生讲到做这套书的初衷是“留下中国民艺的种子”。刘东杰社长说要出版中国气派世界品质的图书。我觉得这是对这套大型丛书的一个非常准确的诠释。 

出版工作是对人类文明的选择、加工和传播。《中国民艺馆》已经输出了韩语版、波兰语版,就要出版英语版。中青国际有魄力,能够在全世界推广这套图,我对英文版的出版发行充满着期待。 

目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呈现着三大特点:文化的交流比较充分,文化的交融任重道远,文化的交锋日趋激烈。这套书的签约以及出版发行正逢其时。我们的文化产品,我们的出版产品,版权贸易已经和200多个国家有了非常充分的交流了。但文化的交融任重道远,“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进去”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在文化交流的形势或者交锋非常严峻的时刻,我们能够继续签约这种大型的图书,在全世界用英文版发行,这是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交流、交融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郝振省:潘鲁生先生是民间文艺研究领域的大家。我很关注他的一些重要学术活动和田间调查成果。山东教育出版社总是能够发现最有价值的选题,大家们也愿意把重要成果交给他们出版。《中国民艺馆》由中青国际来签约出版英文版。他们都实力很强,底蕴很深,影响力很大。这也说明了这套书的分量。

关于民间艺术的地位和功能问题以及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所有的艺术都是从乡村艺术、民间艺术成长起来的,民间艺术是城市艺术的基础和基因。重视民间艺术的地位和研究是潘先生现在一直在呼吁的,我觉得现在还大有文章可做。 

关于丛书的出版和英语版签约的意义。我们的出版已经形成宝贵的经验。一些精品先在国内生产,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国内市场检验,然后再推向国际市场。所以真正能推出去的还是精品,能经得起文化和市场的检验。这套书的出版,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成果,很有价值。

最后提几点建议:第一,美在乡村以及民间艺术和产业统一的思想,应该融入到我们的乡村振兴和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里面去。第二,英文版出版后,要做到真正地线上线下走向市场,做到两个效益的统一。第三,出版业怎样为我们的文化自信贡献更多力量,一是坚定我们国内的根,一是走向国际社会。这就需要出版社领导对整个队伍的打造和培养,尤其是今天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山东教育出版社作为行业的一面旗帜,应该继续做出新的努力。

马国仓: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走出去”时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国民艺馆》英文版签约是贯彻总书记这两句话的一个具体化的精准举措。

三点感悟:一、这是产品走出去,用产品来讲好中国故事。出版的走出去包括出版单位人员的走出去,也包括资本的走出去,但最终的目标还是产品走出去,只有优秀的产品走出去,受到海外读者的青睐,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出版走出去。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书展示的刺绣等民艺内容非常精美,国外的读者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这套书英文版合作出版签约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具有世界意义,“走出去”也更有利于传承。二、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还有利于在急剧动荡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注入文明多样性交流的抚慰力量。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交融和交流更需要,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文明新的超越。三、这次签约还是一个多形态的“走出去”。除了民间艺术的内容“走出去”,这套书印刷也非常精致,设计也非常漂亮,我们的印刷、设计这方面也是“走出去”。

四点期望:一是走出去,还能走进去,真正能用中华文化的魅力来感染国外的读者;二是以英文版签约为开端,能有更多的语种签约,能让世界上更多的读者通过《中国民艺馆》这样的图书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三是这样一套有特色的大书,希望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四是这样一个大工程、大项目,希望全部36卷能够早日全部出版。

刘子文:《中国民艺馆》英文版的合作出版签约是三方强强联合。丛书作者潘鲁生先生是著名民艺学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民间艺术的研究,在全国享有盛名。他的最新力作《中国民艺馆》丛书全面展示了中国民间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智慧。中青国际这些年来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版权贸易中成绩斐然,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的“走出去”新模式,为出版界广泛认同。多年以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坚持品牌、品质、品位的专业追求,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出版管理工作会议上,山东教育出版社得到中宣部的表扬,连续两年社会效益考核满分。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当中,考核满分的只有4家。不仅如此,山东教育出版社这些年来在“走出去”方面也做出了不斐的成绩,先后与20多个国家进行版权合作,也是我们山东“走出去”的一个领头羊。

这三强合作必将使《中国民艺馆》在英伦大地开花结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优秀的民艺文化一定能在异国散发出新的光彩。 

希望山东教育出版社能推出更多像《中国民艺馆》这样的精品力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我们山东出版的力量。

张明舟:这套图册触动我的一点在于它把民间艺术的精华整理出来了,使我们平民的艺术登上大雅之堂。人类的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趋势,就是不断地平民化。

人类的童年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的。这给我们启示,我们是不是要去寻找一些相通的地方,特别是民间的、平民的情感和价值。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比如坚韧、天人合一、友善、爱好和平,还有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拥抱。这套书特别的意义就是能让人心灵相通,在中外文化交流里可以起到沟通心灵的作用。

“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图双年展”是全世界最早最大的非商业类的插画大奖,在艺术界、美术界和童书出版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中国人一共有四位 BIB金苹果获奖者,蔡皋、郁蓉、黑眯、朱成良,他们的获奖作品全都跟民间艺术有关。这套书的出版,也客观上给我们图画书绘本的原创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如果童书出版界、创作界跟民间文化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就会有大量中国气派、中国色彩,有深厚底蕴的书给我们的孩子看,做到有传承,给外国的孩子看,也有很好的传播价值。

魏运华:《中国民艺馆》的出版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传承工程。该书的出版,称得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成果,它有助于增进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增强文化自觉。英文版合作出版,还有助于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近些年来,山东教育出版社可以说是捷报频传,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去年英国伦敦书展期间,我还参加过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这里为山东教育出版社感到高兴。衷心地祝愿山东教育出版社将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输出海外。

出版单位发言摘要:

王跃春:《中国民艺馆》丛书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不仅在国内取得知名度,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山东教育出版社和潘鲁生院长将这套关于中华传统造物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民艺馆》丛书英文版合作出版的机会给予中青国际和伦敦中国国际出版传媒中心,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2007年,中青总社就响应中央“中国文化和出版要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在英国伦敦注册成立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青国际是国内第一家以推广中国文化艺术为主要业务的出版传媒企业,被中宣部、国新办、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列为以商业模式使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的典范。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互鉴备受重视,“走出去”工作更加任重道远。中青总社和中青国际将继续努力打造更多“走出去”的优质产品。

郭光:我在20多年前就随潘鲁生教授向王朝闻、邓福星、张道一等前辈学习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并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该书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文简体版和繁体版也销往外国图书馆。今天再度与潘鲁生教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合作,为出版和传播中国民间艺术继续努力而倍感亲切和激动。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民艺作品和研究成果还未能全面、系统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民艺馆》丛书汇集了中国民间艺术、民俗艺术的精华,其英文版的出版将填补国际上关于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的空白,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艺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今天与山东教育出版社签约《中国民艺馆》英文版的合作项目,是我们与国内外出版强社合作共赢的一个新的起点。英文版纸质图书将进入国际主流图书馆、资料室及书店。同时,中青国际将对丛书的中文、英文版进行数字化,整合到“中国艺术在线——中国文化艺术国际传播数据库”中,作为“民间艺术”模块的一部分。将来通过数字化渠道进入全球线上图书馆。同时,将该丛书英文版纳入“中国书架”项目中,在英国标志性书店及博物馆上架展销。

刘东杰:潘鲁生院长长期致力于民间文艺保护实践和民间文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成果斐然、著述丰硕、影响深远。1998年潘鲁生先生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将数十年收集的民间艺术藏品向社会免费开放。今年7月15日起,中国民艺博物馆主要藏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主题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民艺馆》就是潘鲁生先生以中国民艺博物馆藏品为基础,关于中华传统造物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丛书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的子课题。丛书以传统民间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审美方式为叙述内容,既有乡土生活的诉说,也有昔日生活图景的回望,是国内首套成系列地将中华传统农耕时代的民间造物艺术进行集中系统展现的原创性作品。

《中国民艺馆》的出版,得到了国内国外出版界的关注,丛书中《百鸟绣屏》等3种图书版权输出韩国民俗苑出版社,其中《百鸟绣屏》获得2020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戏曲纸扎》等5种图书版权输出波兰学术对话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与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及伦敦中国国际出版传媒中心合作出版《中国民艺馆》英文版,利用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的全球出版和营销渠道,一定会更好地把中国民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读者,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以此次签约为开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更多像《中国民艺馆》这样具有中国气派、世界品质的优秀作品推向世界。

作者发言摘要:

潘鲁生:《中国民艺馆》丛书是一套关于中华民艺的大型图书文献,用“图说”馆藏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农耕时代的民间造物艺术和生活图景。丛书收录的藏品,全部来自中国民艺博物馆的馆藏,属首次发布。从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步入民艺的保护、收集与研究工作,40年来行走田野,在乡村调研,我深切感受到民间文艺的博大与鲜活,也时常会为"人亡艺绝"的困境感到遗憾和惋惜。为了留存民艺的种子、留住乡愁记忆,开始有计划地记录和整理濒临灭绝的民间手艺,有意识地挖掘和收集即将逝去的老物件儿。90年代,带着田野采风调研的收获,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

《中国民艺馆》丛书收录的藏品,不仅反映了40年的收藏与研究,更记录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活文化历程,包括中国农耕时代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也存录着民间的生活场景和乡村记忆。我们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希望尽可能地通过民艺保护、收藏、展览、传习、研究等综合方式,保留民间文化样本,传续民间工艺薪火,融合现实设计,服务当代生活。

丛书编撰工作于2018年初启动,计划分三批出版36卷,目前已出版10卷,计划到2022年全部出齐。这是我们经历40年民艺田野调查、藏品收集、学术研究的一次汇总,真诚地希望为从事民间文化方面的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图像文献,也为广大爱好者提供欣赏的文本,希望以这套民艺丛书为蓝本展开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分享到: